普通家用代步汽车到了动力可以考虑更换冬季轮胎,但只建议冬季冰雪较多且冬季较长的区域的车辆使用,在城市道路通勤且很少有雨雪的话,更换冬季轮胎的意义并不大。
冬季轮胎可以分为两大类,分别为:
·雪地轮胎
·防滑钉轮胎
雪地轮胎的特点是胎冠表面有细密的纹路,或者称之为“褶皱”,在雪地上的意义实际不大,主要是把雪压成冰之后才有意义;松软的雪地被车轮压缩后会成为致密的冰层,摩擦力会大幅下降,此时就需要通过这些纹路来提高轮胎的抓地力。
轮胎的抓地力受到正压力、胎冠表面粗糙度和胎冠尺寸的影响,前两个因素决定摩擦力的强弱,后一个因素决定轮胎变形量;变形量决定了轮胎的抓地力,而温度又一定程度的决定了变形量。
普通公路轮胎是一年四季都可以使用的,但是当气温低于7℃的时候就会越来越硬,橡胶层的硬度升高则变形量减少,冬季驾驶的时候就会容易打滑;不过如果没有动辄急加速、烧胎加速或者玩其他特技的话,正常驾驶也很难让普通轮胎打滑,抓地力的减弱只是相对夏季而言,减弱的程度不是非常夸张。
冬季轮胎的特点是温度低于10℃不会特别硬,其采用的天然橡胶和二氧化硅的混合比例大于普通轮胎,低温的时候会比普通轮胎柔软;所以抓地力确实会强一些,配合细密的纹路则会更强,不过在真正的冰面上还是意义不大的哦,假设普通轮胎和冰面的滑动摩擦系数是0.1,雪地轮胎和冰面的标准也难达到0.2,而普通轮胎和干燥路面的摩擦系数为1.0。
差距是非常大的,在冰面驾驶车辆需要的是防滑钉轮胎,或者是低成本的橡胶或牛筋材质的、带有防滑钉的防滑链;只有让接触面极其小,轮胎上的定子才能戳破冰层,“扣住冰面”实现防滑,就就像是冰面上的猫。
如果在城市道路驾驶车辆遇到雪天的话,一夜的车辆通行就能把雪地压成冰面,此时雪地轮胎也没啥用了;雪地轮胎更适合松软的雪地,不过越野车使用的AT、MT(全地形/泥地轮胎)也能在雪地上压出足够深的凹陷,车辆的行驶稳定性也是可以接受的。反之在雪地成为冰层之后,只有防滑钉轮胎或钉面防滑链才有用;但在城市路段实际上也用不到几次,因为只要路面结冰,当天就会有除冰车在清理道路,有时候还没等忙完工作冰层就被清理完了,想要开车去耍一耍都没有机会。
所以冬季轮胎一般不建议使用,除非冬季温度低至零下二三十度,或者动辄积雪几个月的偏远地区的车辆;在一般城市里用车频率较高的话,准备一套防滑链也就足够了。
一套雪地轮胎要几千元,如果一年用不了多长时间就显得浪费了,要知道轮胎即使不用也会自然老化,老化会让合成橡胶的硬度升高、韧性变差,轮胎是自然而然的开裂;普通轮胎和雪地轮胎换着用,结果是两套轮胎的磨损程度都很小,最终换轮胎的原因基本都是轮胎老化开裂。这就是为什么不建议用雪地轮胎的原因,一般零下10-20度都没有必要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