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之下见真章 汽车零部件的坎坷旅程和锦绣未来

慧聪汽服网 https://qipei.hczyw.com 2019-01-09 出处:网络转载 责任编辑:iCMS

【慧聪汽车配件汽保网】对整个汽车行业而言,主机厂和供应商都面临着同样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应对这个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在行业凛冬已至的现今,降成本提高品质管理,提高产品竞争力,便成了各大企业之间的不二选择。

宏观整个汽车生态,产业链上的每一环都很重要,因此,一起同舟共济,责任在于主机厂和供应商双方。寒冬来临,整个产业链抱团取暖,主机厂、供应商和经销商三股势力强强联合的案例也层出不穷。汽车零部件企业,则面临着更大的压力。既要主机厂保留配套机会,还不得不被动接受普遍降价的要求。在寒冬之中如何生存,竟然成为当下需要思考的重点。

艰难度日的零部件企业

据公开资料显示,从整理到的131家零部件上市公司三季度财报了解到:

2018年前三季度累计营收4446.34亿元,同比增长17.64%;第三季度营收总计1456.16亿元,同比下滑10.03%。

其中,涉及的12家汽车电子相关零部件上市企业中,有7家企业净利润同比下降,1家出现亏损。

发动机(6家)及配件(27家)上市公司前三季度财报则显示,虽有25家营收保持同比增长,15家出现下滑,占了近一半的比例。其中,6家发动机上市公司中,5家企业的营收出现了正增长,2家净利润下滑。27家配件企业中,20家企业营收增长,却有13家净利润同比下滑。

作为汽车零部件中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产业,轮胎行业普遍面临停产、亏损、裁员、破产的窘境。据相关统计,2018年以来,我国已有25家轮胎企业破产、解散,有12家是经营5年以上的企业。

车市惨淡,整车降价幅度很大,车企则将一部分压力转移到零部件企业。年降压力过大,势必引发严重的债务、债权纠纷,甚至会导致这个行业洗牌。面对汽车市场的衰落,没有找出真正原因,没有正确的导向和规范,简单通过“年降”来解决问题,最终必然得不偿失。

据相关数据显示,2018年大部分零部件企业的利润都出现了50%以上的下滑幅度。在此大环境下,零部件企业并购、拆分及重组已成常态,企业间也开始积极寻求更多的相互合作,以实现企业在新的竞争环境下的转型与发展。

当然,这是挑战也是机遇,这样的紧张形势也在倒逼零部件企业升级和精益管理,倒逼着去降低成本。

车企转型对零部件供应的影响

中汽协数据显示,在汽车市场整体下滑的情况下,新能源汽车仍保持增长态势。2018年1-10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87.9万辆和86万辆,比2017年同期分别增长70%和75.6%,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67万辆和65.3万辆,比2017年同期分别增长56.9%和62.3%。

据业内人士表示,多家零部件企业计划以收购的形式切入、加码新能源汽车。其中,以发动机零部件为主营的公司,对切入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需求更加迫切。据了解,传统车企尤其是外资、合资车企对新能源车的态度正在发生转变,油车共平台向新能源车专用平台转变的趋势明显。

但不少汽车零部件公司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市场空间仍存有疑虑。目前,新能源汽车的基数还不够高,如果公司一旦决定投入,设备投入成本会很大。

除此之外,目前新能源车的技术路线较多,不确定哪种能胜出,目前公司的产品也能应用于新能源车,即新能源车对公司的冲击影响不大,公司的应对措施是多拓展客户,以客户多元化来应对市场变局。

零部件崛起机不可失

众所周知,年产值超2,000亿的潍柴动力以及超1,400亿的华域汽车这样的零部件巨头,已经逐渐带领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向更高更快更强的方向迈进,但潍柴的主业在柴油机,副业有牵扯了其大量精力且远不算成功,而华域汽车则更多依靠上汽集团几大主机厂给予的配套业务,而其旗下布局的涉及汽车“四化”领域的业务,竞争力仍有待提升。

在汽车行业的“新四化”——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中,除了汽车共享与移动出行更多是一种商业模式的转变外,其它诸如新能源动力系统、无人驾驶或者驾驶辅助子系统以及车载互联网,都是需要软硬件高度融合,极具科技含量的零部件。

核心零部件供应商的缺乏,是目前中国汽车行业面临的最大短板。如果核心零部件的研发量产被外资汽车零部件巨头牢牢掌握,也就意味着未来我们的整车企业被外资所限制,不仅会失去高额的利润,更有可能丧失日后发展的主动权。

换言之,如果我们再不在相关领域进行深耕,我们无疑将重复在传统汽车领域的道路,失去在汽车“四化”这个汽车行业百年最大的机遇前再度崛起的机会。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慧聪汽车”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转载需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