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长安汽车在重庆车展上大放异彩,正式发布长安蓝鲸iDD混合动力系统。
很多媒体报道了这个消息,但这个消息的重要程度,却很少有媒体介绍。
2020年底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中规划,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占比要达到20%(BEV占18%+PHEV占2%),混动汽车的新车销量占传统汽车的比例要达到50%(HEV+MHEV)。也就是说,2025年混动汽车(HEV+MHEV+PHEV)将占汽车销售总量的42%。
参照2020年的乘用车销量2035万辆来推算,2025年预计乘用车销量2200万辆,其中混动汽车(HEV+MHEV+PHEV)销量将有924万辆。
再考虑到欧盟将于2025/2026年实施更为严苛的排放标准,中国国七排放标准又会紧跟欧标,MHEV弱混模式很可能无法满足排放标准,故MHEV弱混模式会逐渐被(HEV+PHEV)强混模式所替代。
在混动这个领域中,国内深耕技术研发的车企数量很少,已将产品量产的车企更少。
比亚迪、上汽已实现大规模量产,广汽、吉利、长安等车企的最新混动产品正处于刚上市或准备上市阶段。
混动领域,我们都听过一句话:“世界上有两种混动,一种是丰田,另一种是其他。”
后来,这句话演变成“世界上有三种混动,一种是丰田,一种是本田,另一种是其他。”
说的是丰田THS混动和本田i-MMD混动很厉害。
虽说中国深耕混动技术的车企不多,但自主研发混动技术时间不短,都有十年以上的积累,不过各家针对混动技术的研究方向并不一致。
至2021年,
比亚迪DM混动进化到第四代DMi系统(已量产):采用的是P1+P3双电机结构;
上汽EDU混动进化到第二代(已量产),采用的是P2.5单电机结构;
长安蓝鲸iDD混动系统(刚上市),采用的是P2单电机结构;
广汽GMC混动平台进化到第二代(未量产),采用的可能仍是P1+P3双电机结构;
吉利与沃尔沃合作研发epro混动(已上市),其中有段时间也与科力远合作研发行星齿轮式机电耦合系统(或已放弃)。
看到这,有人可能会感到好奇,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混动技术路径?
一方面原因是技术难度决定,因为基于某一条技术路线的一个代际的混动平台的研发费用在15亿元以上,混动平台的技术路线一旦确立,至少会延续5年以上,国内车企的技术路线发展只能扬长避短发展。
当发现无法解决行星减速齿轮专利和生产的难题时,就放弃了行星齿轮式机电耦合路线(丰田THS混动技术路径)。当发现无法解决P2电机控制匹配难题时,就放弃了P2拓扑路线(欧洲主流车企大众、奥迪、宝马、奔驰、保时捷的混动技术路径)。
另一方面原因是政策导向决定,2025年混动车型要占汽车销售总量的42%,意味着混动车必须要具备对燃油车的替代优势:如比同级别的燃油车的能耗更低,比同级别的燃油车动力性能更强,与同级别的燃油车平价甚至低价。只有具备这3个条件的混动车,才能在汽车市场上被消费者主动选择。
故在我看来,究竟是采用P1+P3双电机结构,还是采用P2单电机结构更好,不只是能效比拼,而是得综合比较。混动技术路径像是通罗马的条条大路,路虽然很多,但最终比的是谁能以更低的价格,更优秀的性能,更低的油耗,让消费者接受。
长安蓝鲸iDD混合动力系统性能如何呢?
长安汽车称长安蓝鲸iDD混合动力系统是满足“全速域、全场域、全温域、全时域”用户使用需求的全域混合动力解决方案。
(一)全速域
蓝鲸iDD在低速起步、高速超车、极速赛道等状态下均能保证瞬间的动力爆发和舒适的驾驶体验。毫秒级的电机峰值扭矩响应,初段加速度可达0.6g,平台最快百公里加速时间实现6s+,最高车速轻松达到200km/h。
1. 低速:EV起步,毫秒级的电机峰值扭矩响应,匹配高性能蓝鲸混动发动机,初段加速度可达0.6g。
2. 高速:毫秒级的电机峰值动力输出响应,匹配高性能的蓝鲸发动机,平台最快百公里加速时间实现6s+(两驱);全档位下的混动运行,保证高速超车动力充沛。
3. 极速:最高车速达到200km/h,轻松体验极速下的高环赛道激情
(二)全场域
市内通勤和长途出行,都是蓝鲸iDD当仁不让的优势主场。在两吨级的SUV上,匮电油耗低至5L/100km,纯电续航130km,综合续航1100km;即使在匮电状态,动力一样澎湃。在油耗与动力方面,实现了“鱼和熊掌可以兼得”。
1. 市内通勤:在两吨级SUV产品上实现NEDC纯电续航130km,完全满足日常EV通勤需求。(目前市场上除了增程式以外纯电里程最长的PHEV)
2. 长途出行:在两吨级的SUV产品上,实现NEDC综合油耗0.8L/100km,匮电油耗低至5L/100km,综合续航里程1100km。(在同级竞品中油耗性能领先)
3. 动力性一致:用户在有电状态下可享受纯电驾乘体验,匮电状态动力输出依旧稳定一致。百公里加速时间在高低电量下无衰减,真正做到有电无电都一样。
4. 充放电场景:220V家用充电、交直流双快充三种充电方式,满足用户日常家用充电和出行快速补电的多样化场景,解决用户充电不便、充电时间长的痛点;移动电站,满足用户K歌、烹饪、看电影等多样化的娱乐需求。
(三)全温域
零下35℃的极低环境温度到55℃的极高环境温度,蓝鲸iDD均能实现驾乘性能安全稳定,无畏东西,无惧南北。
(四)全时域
蓝鲸iDD为用户提供了全生命周期的稳定耐久。同时,实现智能全动力OTA升级,从第1位用户开始,软件包终身可升级。
发布会上,长安汽车也公示了硬件数据。
(一)高性能蓝鲸发动机
技术方面:混动专用的高性能蓝鲸发动机延续了蓝鲸高效敏捷燃烧系统的优秀DNA,采用了Agile敏捷燃烧系统,智能热管理系统,米勒循环、智能润滑系统等一系列新技术。
参数方面:1.5L涡轮增压发动机,最高功率为126kW,最大扭矩达为260Nm,未来5年进一步进化,应用可变气门升程,可变截面电子涡轮增压等一系列新技术,实现45%热效率。
(二)高效率蓝鲸电驱变速器
技术方面——4项核心技术行业首发。电驱变速器方面,采用高集成度湿式三离合模块(让产品更紧凑)、高效高压液压系统与智能电子双泵技术耦合(响应更快,效率更高)、小于5微米级四级过滤(系统更可靠)等技术;电机方面,采用IGBT双面冷却(提高电机系统效率及功率密度)、S-winding绕组(提高电机系统效率及功率密度)等技术,其中S-winding绕组技术获得PACE国际大奖。整个电驱变速器是全球一流技术的集大成者,且长安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是全球最高级的电驱变速器。
参数方面——4项指标行业第一。电驱动综合效率90%;电机控制器最高效率超过98.5%,动力响应达到毫秒级;电机功率密度为10kw/kg,小身材爆发出大能量;液压系统压力达到60bar。
(三)超大容量PHEV电池
技术方面:更快——采用交直流双快充技术,覆盖家用高效充电、出行快速补电等多场景需求;更远——电池电量高达30.7kwh,纯电续航里程达到130km;更安全——电池包达到IP68国家最强防护等级,并配置一对一的电池智能安全管家,24小时不间断的安全监控,全天候保障用户的用车安全。
参数方面:电池包电量为30.7kWh,全系车型标配6.6kW交流充电,对外放电功率为3.3kW。
(四)智慧控制系统
技术方面:打破了行业内传统的基于MAP规则的能量管理技术,率先实现了A-ECMS全局动态能量管理算法的量产应用。智慧控制系统拥有多核并行运算架构、A-ECMS能量管理算法、全动力域OTA、动力属性自定义等多项自主研发技术,已获得5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
参数方面:采用蓝鲸iDD智慧控制系统,保证发动机、电驱变速器、电池协同工作在最优区域内,匮电状态节油效果超过40%,同时还可实现动力属性的自定义,让用户通过调整动力参数智能组合驾驶风格。
(五)蓝鲸iDD系统整体表现
蓝鲸iDD系统最高传递效率达到97%,系统综合扭矩最大可达590Nm。
写在最后
据悉,首款搭载长安蓝鲸iDD系统的车型将会是长安UN-K,至于售价,还没公布,但我相信不会比燃油版高多少。
理由是P2单电机结构是目前在满足排放法规最低门槛的条件下,使用最小的改造成本的混动技术路径。相比P1+P3双电机结构,多档位使得在亏电状况下动力表现更好,油耗表现也会更好。过去P2单电机结构匹配难度确实大,不好搞。但从2012年开始,长安汽车沉下来做了快十年,现在推出的长安蓝鲸iDD系统应该算第二代,逸动PHEV是第一代。从公开数据上看,中国混动技术追上了欧洲主流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