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险综改牵动,汽车后市场的撤退、竞争、成长、压力…

慧聪汽服网 https://qipei.hczyw.com 2021-06-23 出处:保财论道 责任编辑:HC1

最近,金固股份、上汽集团相继动作,从重资布局的汽车后市场回撤,原因多元,市场竞争加大算是一条。而搅动市场的诸多因素里,车险综改所引起的费率变化,保费收缩背后,也透露着车后市场的震荡。

车险综改,一端调费用,一端优服务,综合来看,给车后主体更多机遇,大型主体优化布局,串联承保销售、专业维修、供应链整合等多重能力,中小型主体,也迎来和4S店更平等的竞争环境。但还有一角现实,是保险公司将费用压力向车后机构继续转移,而缺少连锁实力、整合能力较差的车后机构,有业务机遇,也难以抓住。

01、小股撤退潮,大势车后海

上周,浙江金固股份发文公告,子公司特维轮合计拟转让新康众不超过9.39%股权,预计收取的交易对价不超过13.56亿。与此前金固将供应链业务相关资产注入康众汽配、与阿里巴巴共同设立公司、持续加码车后板块不同,金固正一步步从车后市场撤退,强调“将聚焦钢轮主业”。

无独有偶,上汽精耕布局多年的车享网,在近日却惨淡收场,日前,上汽一纸公告,通报关于对电商平台车享网项目结项及终止的方案。成立于2014年的车享网,在经历战略调整后,重点布局车后服务市场,发布产品车享家APP,而车享家作为汽车后市场的全国直营维修连锁,大量铺设线下门店,并启动加盟托管模式。截至2021年4月,该项目已使用募集资金18107.43万元。

项目终止,上汽也在公告里用一句话总结了三重原因,“近年来,汽车行业竞争态势发生较大变化,‘车享网’电商平台所处行业竞争较激烈,平台开发投入模式发生变化。”

重点来看看第一重原因。汽车行业一直是竞争红海,即便在疫情影响下,新车销量明显波动,但对于车后市场而言,存量+增量市场,都是有得分的大盘子。

根据商务部数据,我国汽车后市场在2020年持续复苏,二手车交易、汽车改装、报废机动车回收等合计实现交易额超1万亿元。日前,德勤发布的《2020中国汽车后市场白皮书》提出,预计到2025年,中国汽车后市场规模将持续增长,市场规模将达到1.7万亿。

大势上扬的市场,总也如流水,波动是常态。有人退,如金固股份、车享网,也有人进,陆续布局车后市场的天猫、京东加速门店铺设,以及途虎等车后服务在线平台,优化业务模式,加速科技赋能。

而在车后市场众流涌动的水面之下,潜伏着诸多影响行业变化的因素,其中,车险综改,总算得上一项。

在汽车后服务市场,4S店对于保险销售、续保,比之独立售后汽车服务机构具有明显的优势,销售自不必说,续保方面,独立的车后机构缺少具有竞争力的返点优势,因此只能在将全部返点给出的同时,附赠多重服务,从而获取保费,进而与保险公司置换定损与送修政策。

2020年9月,车险综改正式启程。而当时综改消息一出,关于必然受到波及的车后市场,就有诸多预测。从早期的预测内容来看,保费下降趋势是可推测也是不可逆的,费率下降是必然的,拥有更多自主定价权的保险公司,曾经相对单一的“价格战”,变成了“风控+定价+服务”的综合战。

直观的保费压缩环境下,保险公司转向去理赔端寻找“节流点”,在服务上谋求“差异点”。费用从前端向后端迁移,更多保养、维修业务在市场上重新找“新家”。

因此在车险综改影响下,保险公司一端被限制返点,一端会强化服务,自然给独立的车后机构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这轮综改至今,成绩已现。据银保监会数据,截至今年3月底,消费者车均缴纳保费较改革前降低689元,降幅达到20%。新车自主定价系数从改革初期的1.034下降到目前的0.975。3月底,车险综合费用率为27.5%,同比下降10个百分点,其中车险手续费率为8.2%,同比下降近7个百分点。车险综合赔付率的水平也由改革前的57%提升至3月末的71%,涨幅不可谓不大。

费率确实变化,那么事实上,独立的车后服务机构,真的有更多机会了么?

02、小机构轻应对,大机构重布局

肯定有,但并非全部。一方面,对于整个汽车后市场而言,车险综改影响下,保险公司给予的导流服务和数量正在加大。落脚到个体情况来看,包括中小型车后服务机构,如汽修厂,也在一定程度上迎来了大于存量业务的服务需求,对于需要“节流”的保险公司来说,独立汽车后服务机构在价格上,确实具有明显优势。

但也有机构无奈的提出,保险公司是带来了业务,可是压价的手并未放松,他们的日子并未好过多少。“保财论道”和4S店销售人员沟通时了解,有些业务较好的4S店依然是按照保险公司的补贴给予消费者,并没有给予传闻中的额外补贴,最多会附赠些保养券,相反是有的汽修店等独立售后,会贴钱抢业务。

而“保财论道”与几家中小型汽修厂联系时,得到的声音是,“该没有业务还是没有业务”,“长期合作的保险公司趁机压价”。这是弱势主体的无奈。

而且,“保险+车后”的链条也并非单线消费,车后服务,还是要和车险融通,更有机构,前期缺少与保险业务的对接能力,机遇来临也难以抓住。

另一方面,是对机构能力和积累的考验。小型机构被动应对,而大型机构更愿意主动出击。保险公司对于车后服务机构而言依然掌握着强势的主导权,因此对于服务机构来说,谁具备业务创新的实力,拥有“承保销售+专业化维修+汽配供应链整合”的能力,拥有连锁的服务网络,谁才更能在这个正在面临洗牌的市场得到青眼。

所以,能看到的是,不少具有实力的车后服务机构加大重型布局,强化从承保端到维修端、汽配端的闭环,或是资源整合,构建具有竞争力的平台,趁机拿下市场。如平安好车主,从单一的车险服务向汽车出行服务平台延伸;又如途虎养车,推动汽车后市场产业链数字化升级,强调“线上预约+线下安装”的养车方式。

弱肉强食、马太效应,是市场的必然规律。可在大环境下,车险综改所产生的连锁反应,也未必尽如预期。新问题正在产生,部分把控新车保险入口的4S店,在实行补贴换资源的策略,以维护自身的强势地位,而独立车后市场中的各主体四散分布,未能形成合力。

4S店补贴、汽车后服务机构利润再压缩,车险综改下保费确实收拢,但压力却顺着产业链层层延伸,“提质”成效,也就打了折扣。

车后服务市场确实是蓝海,尤其是近两年,在线车后布局成为趋势与流行,而关联汽车、汽配、保险等诸多行业下的车后服务市场,暗流着实不少。车险综改对这个市场的影响,也许还未全然显现,但也不可忽视。

转到车险视角来说,综改下,看似费用从前端移向后端,服务增值、创新成了新的价值点,可到底是不是仍在打价格战,保险公司又把几成精力真的放在产品与服务的差异化布局,还要更长久的时间来验证。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慧聪汽车”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转载需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