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德勤预测,截至2020年末,中国汽车保有量将达到2.41亿,总量进一步加速挑战全球存量最大单一市场——美国,而预计到2025年中国汽车保有量市场规模将达到17.4亿,保有量有望超越美国,登顶全球。
可是放眼望去,在这万亿级民生经济规模的市场环境下,为何独角兽企业凤毛麟角?到底是为什么?
汽车后市场,主要以汽车维保市场为主。宏观来看,虽然目前维保市场规模庞大,但是国内各类汽配件厂商、汽配件流通渠道、维保企业的数量非常多,行业鱼龙混杂,车后市场整体形态仍为“散点市场”,产业上下游环节仍有很大的整合空间。
面对这样的市场环境,一个行业先行者不但需要对行业环境有深刻的了解、还要具备数据化的思维和行业整合能力,而且必须要有数字化的人才跟上先行者的步伐。所以目前来说,独角兽企业实难出现。
复杂且长的车后产业链,创始人视野要够宽广
车后市场最终交付品主要分为汽配件和维修保养服务。
汽配件——组成汽车的全部零件,其根据更换周期或维修情况,分为全车件和易损件两大类。
易损件是指:汽车行驶一定的里程或时间后需要定期更换的配件,美护和维修频率相对较高,主要的易损件品类为:机油、变速箱油、刹车油、轮胎、机油滤芯、空气滤芯、空调滤芯、汽油滤芯、火花塞、防冻液、刹车片、刹车盘等。
而全车件一般指:遭遇事故后必须维修更换的配件,维修频率相对较低。主要的全车件品类为:发动机、保险杠、变速箱、油缸等。
据了解,车均汽配件SKU数量达到3万,而全车系汽配件数量更是达到5000万,数量巨大,可见如此庞大的SKU数量绝非单个产业链环节就能覆盖。
从最常接触的消费者服务终端来逆推汽车后市场的产业链,国内汽车维修店主要有:品牌认证的4S门店、一应俱全的汽修厂、传统家庭作坊的夫妻店、还有近些年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品牌连锁快修店。我们梳理了汽配件的供应体系,归纳概括为以下两个汽配件核心流通路径:
4s门店体系(20%)原厂授权汽配件厂商—主机厂—4S门店—消费者
独立后市场体系(75%)非原厂授权汽配件厂商—线下多级分销商—汽配城—汽修厂—消费者
而其中的非原厂授权汽配件厂商,具有独立的后市场体系,市场占比较高。该体系下价值链分工明确,上下游边界清晰,不存在数据互通性。而这种传统的价值链分工模式,也因为近几年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得以让车后市场的上下游业态重新整合,有望实现行业价值重塑。
汽车后市场各细分产业链核心玩家及特征
目前车后市场根据产业链各细分赛道划分,主要玩家有如下几类:
1.汽配件品牌厂商
该类品牌厂商因研发投入成本高、竞争激烈,不容易出现明星创业公司。
2.汽配件流通渠道
汽配件流通渠道是汽车后市场中的“一块肥肉”,主要是由于该赛道承接汽配件上下游链路,将分散的市场环节进行聚拢,容易产生规模效应,且毛利率高。而规模效应可以使得企业在销售额不断提升的同时降低采购成本及仓储物流成本,从而循环促进毛利率不断提升。
3.维修类服务玩家
以途虎养车、汽车超人、美孚一号车养护等等为代表的国内车后市场的头部企业是维修类服务玩家,其主要是为车主提供汽车美护、汽配件更换或维修服务,同时售卖第三方或OEM汽配件。
其中途虎养车为其中典型代表的行业龙头,早期以易损件轮胎品类切入市场,同时用线上下单线下服务的O2O模式,逐渐成为轮胎品类里的第一渠道品牌和维修服务品牌。而这种O2O模式,为汽配件厂家提供直达消费者的平台也或为品牌维修店提供线上渠道,大大优化了汽配的仓储和物流环节。简单说,就是省去了中间环节,让行业变得更高效,这样S2C的创新商业模式显然改变了上游厂商的生态。
随着发展,途虎也逐步延伸了汽配件品类(扩充机油、滤清器)和维修服务品类(汽车美护、易损件更换)。而途虎的发展,与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不谋而合,在短短4年内,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而就在今年1月,途虎养车寻求以40亿美元的估值进行再融资。
汽车后市场格局未定,但数字化已成趋势
目前看来,汽车后市场活力仍然充沛,独角兽们呼之欲出。而面对未来,随着汽车后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及数字化技术的普及,积极探索新渠道,做深赋能,做强价值链纵向整合将成为每一个车后企业所必须思考看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