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什么时候,一提到吸能,大家就想到日系。更有甚者,认为吸能是个伪命题。吸能是什么?吸能到底是不是伪命题?
首先吸能肯定不是一个伪命题。吸能这个概念,最早提出溃缩吸能这一理念的人是被称为“ 汽车安全之父”的德国人,Bela Barenyi。现代的家用轿车都有吸能结构。简单来说就是牺牲发动机舱,来保护乘员舱的安全。所以评判一辆车的吸能是不是有有效,不能只看碰撞后的变形量。要看乘员舱是否完整。乘员是否安全。
最普遍的吸能结构就是吸能盒。吸能盒在碰撞时发生塑性变形,车辆在低速碰撞时能有效吸收碰撞能量,尽可能减小车身纵梁受到的伤害。同样材质的吸能盒。吸能盒壁越厚,吸收的能量越小,但安全距离越大。吸能盒壁越薄,吸收的能量越大,但安全距离越小。
那么如果车身没有吸能机构会怎样?发动机舱不溃缩,碰撞瞬间驾乘员被惯性快速向前挤压 。容易损伤颈椎甚至死亡。
相信大家深有体会,目前一个品牌下的产品,质量、安全性参差不齐。所以你不能因为某个车去否定一个品牌或者成为某个品牌的拥趸者。德系某品牌旗下某热销B级车,后防撞梁几乎可以用手弯折……某日系品牌在碰撞测试中B柱竟然撕裂了。所以我们消费者之间,没有必要打嘴炮。
一些大型车为什么没有吸能结构?首先大型车的乘员舱较高。乘员本身的风险性比较小。其次某些重型货车也是有吸能机构的,是用过驾驶舱位移来保证乘员的安全。另外一点就是大型车本身吨位大,在碰撞中占有绝对的优势。
经常有人说,买车不是用来撞的。但是上路就存在这个风险存在。虽然几率小,但是我们可以尽可能地减小这个风险带来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