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有一个特殊的设定叫作「动能回收」,概念类似于燃油车的“发动机制动”;但是发动机制动过程不仅会加大内燃机的磨损,同时耗油量还不低,可是动能回收却能够补充能源。不过这不是本篇讨论的重点,重点是动能回收该如何设定才合理,“单踏板模式”又是个什么东西。
特斯拉汽车的“单踏板模式”争议比较大,车辆在松开油门踏板之后会有明显的制动感,车速下降很快且程度较大;这样的驾驶感受与绝大多数司机长期养成的驾驶习惯相悖,正常的操作应当是松油门开始滑行并依靠阻力缓慢减速,随后再通过制动器(刹车踏板)来有效控制减速才对。
那么特斯拉为何要这样设定呢?也许是技术能力有限,也许是成本控制吧。
动能回收其实说来很简单,汽车在减速滑行的时候,电动机并不通过离合器与传动部分断开;而是由车轮带动电动机转子继续运转,电动机和发电机的功能是可以互相转换的,在减速过程中被动运转的转子可以用来发电。同时发电功率也是可以调整的,电动汽车或插电混动汽车基本都有动能回收的模式调节,标准模式对应低功率,强制模式对应高功率;同时对应的还是轻微的制动感和高强度的制动感,这就是动能回收。
动能回收特点是在正常滑行的时候比较弱,在减速刹车的时候会提升,发电功率可以从10千瓦左右提升到四五十千瓦,相当于一般的快充;所以遇到长下坡就能够有效充电,那么为什么在踩刹车的时候才会明显提升动能回收功率呢?
并不是所有的车辆都能做到,实际只有极个别的品牌能够做到。
这样的设定是将动能回收和制动系统融合到一起,在踩刹车减速的时候,动能回收的标准可以自动提升到高强度,反之不控制刹车踏板则为默认的正常标准回收,减速效果就不会很明显;可是想要实现这样的动能回收,需要的是对ESP系统的兼容。
制动就是刹车,刹车当然要踩刹车踏板;那么刹车踏板就可以给总控单元一个信号,根据刹车踏板的行程和节奏(节奏踏板)来判断减速意图,慢慢踩踏板可以逐步提升动能回收标准,以动能回收为主;而急刹车则可以以动能回收为辅,以制动器作为主要减速单元,或者两者叠加。
这需要对控制单元有极高的技术要求,同时对车身稳定系统的要求也很高;车辆在制动加速过程中要不断的对车轮的滑移率进行侦测,对减速G力等数据也要进行侦测和分析,可是不同的车辆有着完全不同的标准,那么在研发车辆时就要对整个系统进行针对性的匹配。
全球知名的博世ESP想来都有了解吧,一套完善的ESP系统用到不同的车上会有完全不同的表现,所以不同的车辆需要和ESP系统进行针对性的匹配;这取决于博世系统的标定,可是这个费用很高,一般的车企是不愿意承担这个成本的;其次也有技术限制或专利限制,比如博世的某些针对电动汽车的控制系统有中国企业的技术专利,这些技术就不见得能用到某些外国汽车厂商的车辆上。
所以不少车企都选择了比较保守且成本偏低的系统,单踏板模式看似是很激进的技术,其实用保守来评价也不为过;有类似设定的车辆还有有些,只是没有那么夸张,其实只要能够匹配好制动系统和动能回收系统,没有什么车企愿意用这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