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哈雷经济研究所(IWH)的数据,由于能源成本上升和供应链瓶颈,德国8月份的破产申请增加了26%。该研究所还警告称,秋季将出现更多破产申请。
由于资金链断裂和经营环境持续恶化,德国百年老店、著名豪华品牌汽车内饰制造商Dr.
Schneider(施耐德博士)集团2022年9月7日被迫向Coburg地方法院提交破产申请。
以质量顶级和极尽奢华而闻名全球的Dr.
Schneider集团成立于1927年,主要为保时捷、奔驰、宝马和奥迪提供顶级仪表盘、中控台和空调出风口等内饰零部件。
该集团总部位于德国巴伐利亚州的Neuses,目前全球拥有员工约4000名,在德国、中国、美国、波兰和西班牙等地设有8个工厂和研发中心。2021年销售额4.51亿欧,其中80%来自欧洲,剩余20%营收则来自中美两国。
企业的坎坷
品牌大企也走上绝路,更不要说那些小企业,在欧洲,已有多家零部件供应商申请破产,包括德国百年汽车零部件供应商Raeuchle(后被收购)、萨克森金属和塑料加工公司、ETM工程公司、德国BBS、意大利Spectra
Premium等等,德国线束巨头莱尼也一度面临破产清算危机,好在7月通过再融资方式,死里逃生;在日本,已有三电、万松、伸和工业、光隆等零部件供应商此前已申请破产或债务重组,其中最大的是KKR旗下的马瑞利,负债1.133万亿日元;在北美,Dura、APC、Garrett等在2020就破产,几年8月上旬,美国汽车声学部件供应商吉兴北美公司申请破产保护,其目前拥有大约600名债权人,包括巴斯夫、博格华纳等,负债约2750万美元;其实早在2020年之前就已有端倪。
问题和现状
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主要有:
首先也是最主要的因素:全球汽车整体市场需求放缓,2017年已经出现滞涨,并且连续四年下跌,这造成汽车厂商砍单明显,削减成本要求更加强烈,直接压垮零部件企业。
全球原材料及物流价格上涨,叠加供应链紧张,尤其是去年的芯片短缺,根据AFS咨询公司的统计,由于芯片短缺,2021年全球汽车市场累计减产约1020万辆,其中亚洲是减产重灾区,让很多企业在去年就已经经营出现了问题,更何况是大企业,连接很多产业链条,牵一发而动全身,在加上汽车有2万~3万个零部件的传统燃油车向只有1万多个零部件电动车转型,而且是以三电为核心的颠覆性转变,直接让很多汽车零部件厂家短时重大的业务赢利点。
机遇与转折
很多企业在努力着让自己产业快速恢复并且能独善其身,面对问题有的试图转嫁风险找寻合作,有的还是一味的单打独斗,不论企业发展如何都离不开市场现状的带节奏,最新数据,今年1—8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达到了397万辆和386万辆,市场占有率也达到了22.9%,也已超过去年全年产销量,并且累计保有量达到1099万辆,同比增长65%,数据显示积极,新能源汽车在补贴政策的鼓励下,发展的远超于预期。
所以新能源汽车已成当前汽车产业的最强风口,正在汇聚大量的政策、技术、资本布局,这给了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活下去的“盼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