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的全自动驾驶(Full Self-Driving简称FSD)技术,无疑是近年来汽车行业最引人注目的话题之一。最新消息显示,特斯拉FSD V12版本已经在北美上线测试;还有国内消息称,上海南汇新城正推动10辆特斯拉车辆开展FSD的落地试点。
这项技术的入华在即,有关于自动驾驶的话题再次被炒得火热。尤其是特斯拉FSD的V12版本,采用了完全端到端的大模型技术,实现了“大模型上车”。而在近一年多的时间内,国内近90%的车企和无人驾驶企业均开始布局端到端技术。曾经的特斯拉作为“鲇鱼”开启了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而这一次,特斯拉FSD又是否将搅动自动驾驶这池“春水”?
“端到端”成行业必备
端到端是深度学习概念,指AI模型只要输入原始数据就可以输出最终结果,比较典型的是Open AI所发布的ChatGPT以及类GPT大模型。近年来,汽车智能化程度快速提升,智驾应用场景逐步扩大,高阶功能向城市加速渗透。但是由于重于人为设定规则、泛用性差、成本高、会出现极端问题等,智能驾驶在普及率上存在限制。
端到端技术则通过深度学习模型直接从原始传感器数据(驾驶过程中的图片、视频等)中学习驾驶策略,无需人工设计复杂的规则或手动特征提取。这种方式使得自动驾驶系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适应复杂的交通环境,提高驾驶的安全性和效率,成为了这场汽车智能化变革的主浪潮。
此前,辰韬资本联合三方发布了《端到端自动驾驶行业研究报告》,《报告》显示,其调研的30余位自动驾驶一线专家里,有超90%表示所供职公司已开始研发端到端技术,大部分技术公司都认为难以承受错过这一次技术革命的后果。
多家机构研报认为,如果特斯拉FSD能够成功进入中国市场,将成为中国本土车企自动驾驶方案的有力竞争者,并有望成为国内自动驾驶行业的一条“鲇鱼”。目前华为、小鹏、理想、蔚来等,均预告了端到端自动驾驶技术,华为车BU董事长余承东就表示,华为的ADS3.0就是端到端技术,会和享界S9一起上线。而蔚来、小鹏等的端到端技术,也会很快上线,理想同样在近期公布了组建约200人的端到端实体组织,推进上车进度。
对于特斯拉的FSD落地中国市场将会产生的影响,智能汽车与智慧城市协同发展联盟认为,市场方面,有助于提升消费者对智驾和软件付费模式的接受度;技术上将形成标杆示范效应,吸引资本涌入,加速智驾技术的演进;但是对产业链的带动作用不大,FSD更多依赖自研或国际厂商,软件依靠顶尖AI人才而非软件工程师,很难产生类似特斯拉在国内建厂对电动汽车产业链的带动作用。
自动驾驶进度将提速
2023年初开始,特斯拉号称采用了完全端到端的大模型的V12版本FSD,引发了业界广泛的讨论;随后蔚小理等车企宣布将部署基于端到端的智能驾驶系统。
以特斯拉的FSD技术的优势来说,首先实现了真正的“端到端”,即从感知到决策再到控制的全流程自动化,这大大减少了人工干预的需要,提高了系统的自主性和灵活性。
同时,FSD技术依赖于大量的实时数据训练和优化其模型,这使得系统能够不断学习和进步,适应各种复杂多变的道路情况。目前行业普遍认为,国内车企与特斯拉的研发进度差大概在1.5-2年。不过,针对于国内的复杂路况,特斯拉FSD技术是否依旧能够领先,业内也同样存疑。
针对上述情况,国内企业的方案则更具有“中国特色”。蔚来相关负责人表示,“特斯拉FSD在美国本土有很惊艳的表现,是行业里的标杆之一,但对于中国路况特斯拉还需要深度学习。”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也在6月26日通过社交平台分享其在美体验特斯拉FSD的视频体验报告及观点时称,特斯拉FSD全程表现“很丝滑”,但“中国的道路比美国复杂程度更高,FSD很难搞定国内三亿‘小电驴’”。
不仅是蔚小理等新势力,智驾企业及传统车企亦已涉足端到端大模型技术。在4月的北京车展上,元戎启行对外展示了即将量产的高阶智驾平台 DeepRoute IO以及基于DeepRoute IO的端到端解决方案。长城汽车计划今年在三款车型上应用到这套解决方案。
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不断进步,全程端到端解决方案已经成为汽车制造商争夺技术领先地位的关键领域。
不过,在国内自动驾驶企业地平线的负责人看来,“端到端”的自动驾驶方案依旧存在三大瓶颈——即算法、算力和数据层面的限制。算法方面需要探索可解释、干预性强的“端到端”自动驾驶系统;同时需要性能更强的算力平台;此外在数据层面,还要有海量、丰富的真实数据。“当下车企要在智能驾驶层面实现高效的数据处理,必须借助于‘端到端’的技术。”该负责人表示。
可以肯定的是,特斯拉一直就像一条“鲇鱼”,搅动了中国的新能源汽车行业,掀起了价格战,而特斯拉FSD的入华,同样会给中国智驾市场带来一场冲击。值得注意的是,国内新势力和传统车企,已经将智驾落地为NOA这一细分领域的深度挖掘和体验升级,核心指标不再是“开城”数量。
正如同济大学汽车安全研究所所长朱西产所言,NOA的渗透率2023年是3.4%左右,但今年哪个企业现在敢不研发NOA?“有电动车的前车之鉴,如果前边耽误了新能源汽车研发,现在再耽误了NOA研发,那这个企业估计要倒闭了,所以都特别警觉。”他还认为,现在行业的排头兵这两年就看NOA,如果今年的渗透率接近10%甚至16%,2025年可能就“一发而不可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