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日前出炉,2022 年 7 月,宁德时代电池装机量第一,比亚迪第二,中创新航、国轩高科、欣旺达、蜂巢能源分列第 6 和 8-10 名。在装机量前十名的动力电池制造商中,中国企业占了六席。
中国电池装机量持续快速增长,推动全球动力电池集中度继续攀升。今年 1-7 月,上述 6 家中国动力电池生产企业占据了全球动力电池 57.3% 的市场份额,而在去年,这一数据还只有 42.6%。
十年前,日韩两个国家牢牢掌握着全球动力电池市场的话语权,如今,中国已经碾压日韩,成为全球动力电池行业的新领导者,而且加速占领全球市场。
全球动力电池行业格局正在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市场份额进一步向前十强企业集中。与此同时,汽车制造商越来越倾向于自造电池,在动力电池领域的投入不断加大,话语权也正在得到提升。
世界动力电池市场集中度再提升
宁德时代创始人曾毓群曾说过:" 日本人发明了锂电池,韩国人把它做大,中国人把它做到世界第一。" 这句话高度总结了全球锂电池行业格局的变迁。
韩国市场研究机构 SNE Research 公布的数据显示,7 月全球电动车电池装机量 39.7 GWh,同比增长 82.6%,连续 25 个月保持增长。装机量前十名企业占据了全球动力电池 91.5% 的市场份额,其中有 6 家来自中国,韩国、日本各有 2 家。
就前十企业的席数来看,这份最新名单与去年相比并没有变化,但从具体排名来看,却在刷新历史。
宁德时代依然一家独大,电池装机量 13.3GWh,占据了全球三分之一的市场。
比亚迪打败了韩国最大的电池生产企业 LG 新能源,以 6.4GWh 的电池装机量排在全球第二,市场份额为 16.2%。排在第三位的 LG 新能源装机量 4.4GWh,市占率 11.0%。4-10 名依次是松下、SK、中创新航、三星 SDI、国轩高科、欣旺达、蜂巢能源。
与去年同期相比,6 家中国企业在全球动力电池市场所占据的份额均有所提升,其中,提升最多的是比亚迪,同比增长 6.5 个百分点;其次是宁德时代和中创新航,市占率分别增长 2.1 个百分点和 2 个百分点。6 家企业共占据了全球 62.4% 的市场份额,同比大幅增加 14.3 个百分点。
相比之下,4 家日韩电池企业的市占率均出现下滑,LG 新能源整整缩水 8 个百分点,松下也下降了 4.6 个百分点。
就在十年前,全球动力电池行业还以日韩称雄,中国毫无地位。随着我国将发展新能源汽车定为国策,我国动力电池产业也迎来了高速发展。
从 2017 年开始,2011 年成立的宁德时代代表中国首次摘下了动力电池装机量全球第一的桂冠,中国动力电池行业的崛起由此翻开了新篇章。
LG、松下等日韩电池企业虽然将世界第一的宝座拱手相让,但作为跨国车企动力电池主流供应商的地位依然非常稳固。那中国动力电池为什么能实现逆袭呢?
首先,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以纯电动车为主的新能源技术路线,为动力电池产业的崛起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这才让宁德时代等新兴电池企业有了发展的机遇。
其次,2015 年国家工信部制定发布的《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俗称 " 电池白名单 "),为国内动力电池生产企业提供了政策的保护伞,让日韩电池企业在中国市场被迫按下暂停键。
另一方面,以丰田、现代为首的日韩主流车企并不愿意走纯电动路线,而更愿意在氢燃料电池领域进行布局,受此影响,日韩电池企业对锂电池的发展并不积极。
随着欧美等西方国家地区也逐渐加入积极发展纯电动车的阵营,率先崛起的宁德时代、比亚迪等电池企业迎来了 " 出海 " 的机遇,从中国走向世界。这就是中国能够主宰全球动力电池市场的原因。
主机厂入场,全球行业格局或生变
如果说 2017 年宁德时代首次坐上世界第一宝座代表着中国动力电池正式崛起并爆发,那么,2022 年有汽车制造商背景的比亚迪、国轩高科、蜂巢能源的快速发展,则意味着世界动力电池行业格局正面临二次革命,主机厂纷纷加入制造动力电池的队伍,并逐渐取得了话语权。
进入世界前十强的中国电池企业,大部分都与车企有着密切的关系。
身兼整车制造商身份的比亚迪自不消说,蜂巢能源就是由长城汽车动力电池事业部孵化而来(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目前有 46.4578% 的表决权)。
2020 年 5 月,率先 "all in 电动化 " 的德国大众汽车集团,投资约 11 亿欧元获得了国轩高科 26.47% 的股份,并成为后者的第一大股东。同年 7 月,戴姆勒入股孚能科技,持有后者约 3% 的股份。不久,本田汽车也斥资人民币 37 亿元入股宁德时代,持股比例为 1%。
今年 2 月,欣旺达发布增资公告,宣布 19 家企业向该公司增资 24.3 亿元,这其中既有上汽、广汽、东风等传统老牌车企,还有 " 蔚小理 " 等新造车企业。
与此同时,不少国内主流车企都与宁德时代在动力电池领域建立合资合作关系,比如:吉利与宁德时代共同从事电芯、电池模组及电池包研发、制造、销售;东风汽车与宁德时代合资成立 " 东风时代 " 生产动力电池系统,等等。
但车企不满足于此,仅仅投资电池企业或与电池企业合作研发制造电池,还是会受制于电池制造商,自研自产电池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在这方面,比亚迪和蜂巢能源都是成功的案例。
广汽集团今年 6 月发布了微晶超能铁锂电池,其斥资 3.36 亿元建设的自研电池试制线预计将在年底建成,初期先建设一条中等规模生产线,后期将启动量产线建设。吉利在液态电池领域,已建立从电芯、电池包到电池管理系统的全栈自研能力。上汽集团也有自己的 " 魔方 " 电池。
为了不受制于动力电池供应商,预计未来将有更多主机厂加入自造电池的队伍,全球动力电池行业格局将因此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 宁王 " 能否捍卫自己的地位,谁将成为最后的赢家,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