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称大众汽车旗下品牌·斯柯达正在考虑退出中国市场,最终结果将于明年确认。
斯柯达首席执行官克劳斯泽尔摩默称:(中国)市场竞争非常激烈,所以我们将与合资伙伴一起考虑如何进行下去;如果还我们想集中精力就值得考虑所有情况,然后再做决定;该公司可以考虑只在中国市场销售汽车,而不是同时在中国生产汽车,斯柯达目前希望更多关注印度市场。
大众汽车方面认为斯柯达需要不断审视其在国际市场中的品牌地位,并依据当地市场情况进行调整,这是正常的业务程序。
前两天还预测了一些可能于2023年退出中国市场的合资汽车品牌,其中就讲到了上汽斯柯达,其次则是不看好的三菱、日产、马自达等;没想到这么快就印证了一家,虽然斯柯达方面的态度是暂时没有做决定,可是释放出这个信号就基本确认了结果。
因为没有一家车企会在结果尚未确定之前透露出“可能退出”的消息,这样的消息势必会严重影响其销量;毕竟要退出的品牌的车辆,其后期的零配件供应和车辆维护保养都会成问题,必然会打击关注其品牌的粉丝的消费信心。
所以既然有了这样的讯息,那结果也就基本等于实锤。
然而,斯柯达并不是冷门品牌里销量最差的。
上汽斯柯达11月的品牌总销量不是太低,具体车型数据如下。
昕动,1辆
昕锐,409辆
明锐,498辆
速派,150辆
柯米克,649辆
柯珞克,253辆
柯迪亚克,340辆
总成绩为2300辆。
广汽三菱同期销量低至1363辆,东风雪铁龙为1537辆,在冷门品牌里也就是东风标致和长安马自达的批发量略高一些;所以斯柯达貌似还没有到穷途末路,反之,如果斯柯达认为现在的表现已经到末路,那么其他相当的品牌的处境怕也是基本相同了。
斯柯达背靠德国大众汽车集团,为何就是红不起来呢?
这是很多德系汽车粉丝都想不通的问题,然而想不通的根本原因是有“作为德粉”的前提;作为大众汽车的粉丝和用户则必然会青睐其品牌、车辆和技术,而斯柯达所使用的技术全部来自大众汽车,所以从技术层面的情感上会有一荣俱荣、一辱俱辱的感受。只是作为德粉不也没有去选价格更低的斯柯达而是选择了大众汽车嘛,这里面有一个很微妙的东西,那就是“品牌认知”;不能否认,大众汽车的品牌影响力还是很大的,现在仍旧很大,否则在2022年也不会在销量下跌了120万辆左右的前提下还能卖出200万辆左右。
为何大众汽车会有这么高的品牌力?
很简单,因为大众汽车以合资模式进入中国市场的节点很早,84年就开始了;并且进入中国市场的初期是主要面向B端的,这是形成品牌力的捷径,因为C端(个人用户市场)的用户普遍不懂汽车知识,选车的参考就是B端市场用户的选择。
大众汽车在中国市场打下了最稳固的基础,这是斯柯达不具备的优势。
斯柯达是在2006年才以合资模式引进生产和销售,此时已经是德系、日系和美系三强并立的节点,并且以各自的生产基地辐射了周边很大的区域,同时开拓B/C两块市场;说白了就是都有扎实的基础,此时的斯柯达“势单力薄”,与大众汽车相比是几乎没有人认可的“新品牌”。
会关注这个品牌的司机在深入了解斯柯达之后也会比较失望,因为斯柯达是一个捷克的品牌;外国汽车品牌的形象和气质的根本是什么?其实不是企业和品牌文化,而是该企业和品牌所属国家的形象和气质。捷克是个小国,没有什么存在感,至少相比德国、英国、法国、美国和日韩的“知名度”是要差一些的;所以这个因素也直接影响了斯柯达拓展市场,那么失控的未来就只能拼实力了。
尴尬的是在捷克分裂之后,斯柯达走出计划经济体则一蹶不振,最终只能寻求下家;收购斯柯达的正是大众汽车集团,并且从90年代就开始了。所以斯柯达所使用的技术全部都来自大众汽车,而大众汽车的技术水平实在不敢恭维。
自上汽斯柯达开始造车,其先后经历的就有大众汽车发动机的严重烧机油,这只是开始;随后是双离合变速器的系列问题,其中以干式双离合变速器为主;第三代发动机的烧机油问题解决,可是又出现了共振、异响和漏油液的通病,同时还出现了排气系统中的捕捉器堵塞的通病。
大众汽车的技术水平其实非常糟糕,其热销的基础现在看来完全是之前积累的品牌力;而斯柯达与大众汽车相比几乎没有品牌力,硬拼实力但实力却弱到这种程度,失败也就是必然的结果了。所以斯柯达的退出并不令人意外,之前讲到的几个品牌也都有相同的特点,都是缺乏品牌力的;并且不具备能与市场用户需求的提升而同步提升技术的能力,这就是其重心都会转向东南亚市场或印度市场的原因,说透了这就是在找用户需求更低的市场。
斯柯达就是这样了,下一个接棒的品牌又会是哪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