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乘联会公布了最新一期的零售信息。3月份国内乘用车市场总零售量为158.7万辆,同比增长0.3%,环比增长14.3%。
光从数据上来看似乎并没有那么糟糕,但考虑到对比对象是尚处于疫情期的去年3月份,以及深度疲软的2月市场,这个成绩可以说非常差劲。尤其叠加考虑3月份国内祭出了有史以来最激烈的价格战,这个成绩单确实难以令人满意。
虽然疫情结束了,但经济活力似乎仍然没能回到疫情前。
当前的汽车市场有哪些特点呢?让功夫汽车带大家一起看一下。
1
自主品牌崛起,盈利成关键点
3月份,自主品牌的零售量为77万辆,同比增长2%,环比增长9%。截至3月底,自主品牌累计份额已经达到了50%,真正占据了半壁江山。作为比较,主流合资品牌的零售量同比下降了9%。
看一下具体的排名,如果只算国内的零售量,有三家自主品牌车企进入销量前五,分别是比亚迪、长安和吉利。如果算上出口量的话,最近几年出口大火的奇瑞,批发销量也达到了11.6万辆,同样是一线水准。
考虑到长城也在快速回暖,以枭龙MAX为代表的一批高性价比车型即将上市,自主品牌逐渐占据主流已经势不可挡。
这个成绩很大部分来自于新能源领域的发力,比亚迪的纯电和DM-i混动并驾齐驱,吉利的极氪+几何联合发力,长安的深蓝系列持续走高,都抢占了不少的市场,“弯道超车”初具成效。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自主品牌的盈利能力依然不足。根据各大车企公布的2022年财报,去年长城和比亚迪的毛利率都在16%左右,吉利则是14%。而理想、小鹏、蔚来这些新势力,毛利率都在10%左右。作为对比特斯拉2022年的毛利率则达到了26%,远超国内车企。
尤其考虑到现阶段国内车企的研发投入占比相当高,新势力们的研发费用普遍能占到20%左右。国内的新能源车企中,除了比亚迪,其他几乎没有盈利的。而吉利和长城的盈利,很大一部分还来自于本身燃油板块的强势。
借着新能源的东风,自主品牌确实崛起了,某种程度算是实现了“弯道超车”。以前连15万级别都打不进来,如今也卖到了30万、40万元。
这肯定是一个好的开始,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自主品牌对于市场的抢占,很大部分依然是建立在价格基础上。混动与燃油车同价,纯电与燃油车同价,背后基本是车企整个供应链在咬牙坚持。
希望这波深度内卷后,迎来的是市场爆发,是真正对市场的抢占。
2
价格战非出路,价值战或更重要
3月份,由湖北掀起的价格战席卷了全国。但从市场表现来看,刚刚过去的3月份贡献了本世纪以来最弱的3月环比增速。
这一方面是因为消费不旺,大家的钱袋子依然捂得紧。另一方面则是市场价格混乱反而带来了观望气氛加重,毕竟在如此沉重的市场压力下,说不准哪家车企会突然“崩溃”。
12万的B级车确实香,甚至以往诟病的“老气”,都瞬间变成了“大气稳重”。但大家也知道,这样的价格是不可持续的。而且降价这东西,从来都是没有下限的,今天优惠3万,明天就可能优惠6万,没有几个人能真正“抄底”。而且一味地打价格战,最终还说不定谁会先死。
因此从3月份开始,逐渐浮现了一些“反卷先锋”。比较典型的就是小鹏P7i,作为P7的改款车型,它的起售价足足提升了4万元,却依然取得了不错的市场表现。原因其实也不复杂,全新P7i给人的价值感受增强了太多。
新车的外观、内饰、配置都有了不错的提升,并且标配了高阶辅助驾驶功能,这对于年轻人的诱惑力还是非常强的。
即将在上海车展亮相的比亚迪海鸥,也是走的这条路线。作为一款A0级小车,它并没有将价格作为唯一卖点。主打的依然是e平台3.0和刀片电池,以及同级唯一的热泵空调。从目前的热度来看,大概率是爆款预定。
只要能给消费者更好的价值体验,其实大家还是愿意接受一定的溢价的,当然前提是车企用心去做。
3
想稳消费,买车抵个税?
2023年的开头几个月,国内新能源车的渗透率均超过了30%。甚至要不是3月份那场歇斯底里的价格战,新能源车的渗透率还要更高一些。
但我们也能看到,新车的市场并没有那么出色,甚至稳定性越来越差,这其中可能需要更好的政策引导。
去年下半年,国内出现了放宽汽车限购、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取消二手车限迁以及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等活动,对市场起到了一定的刺激作用。但那一波刺激之后,至今仍然没有规模性的刺激政策出现,没有合理的引导衔接,自然很难有稳定的增长。
另外就是随着新能源车的保有量高速增长,取消相关的路权特权政策也是非常有必要的。绿牌也许是时候走入历史了,统一转为蓝牌,实行相同的路权政策,对于稳定市场可能会更有好处。
另外还有节能车的问题,长期以来PHEV享受与纯电车型相同的待遇,HEV则与油车享受相同的待遇,这同样是不科学的。
对于没有充电条件的用户来说,HEV属于“轻装上阵”,不仅节油效果更好,后期费用也更低。但因为这类车型没有优惠政策,在销量上远不及可以享受绿牌的PHEV,这同样是一种资源浪费,也许是时候平衡一下了。
另外还有税率的问题,由于早期汽车属于“奢侈品”,因此对买车用车国家都给予了非常重的税赋。包括非常高昂的购置税、车船税,以及加入到汽油里的各种税。这在当时有不错的积极意义,但时过境迁,如今普通人购车越来越多,这些税赋成为了普通家庭不小的负担,也让很多人“望车却步”。
既然要刺激消费,也许可以考虑降低购车的税赋。或者增加一些个税减免的政策,因为买车本身也是促进消费,而且一旦消费者购车,后续的消费也能持续拉动经济发展。比如购车可以抵消一部分的个人所得税,如同供房或者租房一样,一定可以促进汽车消费。
4
功夫拍案
3月份的价格战,似乎打了个寂寞。不想买车的依然在观望,买车的也在谨慎下手。体现在市场上,就是新世纪以来最疲软的3月份。
可喜的是自主品牌持续增长,终于在合资品牌的封锁中杀出了一条血路。唯一的遗憾是利润依然不够高,与那些国际品牌没得比。
新能源车与燃油车的战争仍在继续,但我们的政策似乎更需要调整。给予一个好的政策引导,让消费者能够更加放心地购车,也许是刺激消费的更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