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宝马率先吹响了退出价格战的号角,奔驰和奥迪也紧随其后,纷纷开始回调价格。
随后,本田、丰田、大众等合资品牌都被曝将跟进收缩优惠幅度。从豪华品牌到合资品牌,一波“涨价”的浪潮正在终端市场传递。“之前降价是亏到肉里,今年降价直接亏到骨子里。现在整个车市的价格体系都很离谱,我们从8月起可能会有一些优惠力度的回收。”有销售人员对车市睿见表示。
与此同时,车市睿见在走访北京奔驰、奥迪、大众、丰田、本田等品牌4S店过程中,销售人员都表示后续将出现优惠回调的情况,这些多数都是店内自发行为,尚未收到品牌方调价的正式通知。不过从目前来看,众多跨国品牌产品的确都在终端价格上有所变动。
从跨国品牌的“降价保量”到“降量保利”,市场上不免会存在一定的份额空缺,而这些空缺将由谁来填补?
BBA率先“出牌”
“目前北京、天津优惠幅度已经大幅回调。”北京某宝马4S店销售人员告诉车市睿见,“之前宝马i3能做到20万以内,现在回调到了22万左右,其他车型优惠也基本回调了差不多3万。”
宝马此前在价格战中可谓是优惠巨大,新能源车型宝马i3售价接近“腰斩”,叠加各种优惠能到18万元左右。而宝马5系燃油车也较官网指导价降低了12万元以上。近期,也有部分消费者在社交媒体上表示,此前预定的宝马车型价格作废,需加价提车或退还订金,拒绝交车引发热议,不过,销售表示目前在北京尚未出现此类情况。
而奥迪、奔驰也分别有着不同的优惠回调。某一汽奥迪4S店销售人员对车市睿见表示,目前畅销车型的A4L、A6L、Q5L等车型优惠基本回调了几千元,以A4L最低配为例,此前优惠能将裸车价做到20万元左右,而现在已经来到21万。该销售人员表示,“如果购车可以进一步详谈,优惠幅度后续还会陆续收缩。”
奔驰方面,销售人员对车市睿见也透露了涨价预期,尤其是新能源车型。EQE轿车之前引起了一波抢购热潮,最低价只有26万元,现在已经回调了几千元。而此前由于奔驰新E级的产能爬坡,GLC零部件短缺问题,靠主销车型奔驰C级拉拢顾客已经慢慢好转,优惠幅度也在收缩。
在宝马中国率先宣布退出价格战后,丰田、大众、本田等合资品牌也都明确了终端优惠政策回收。“现在清库已经差不多了,而且主机厂给的压力也减小了不少,所以目前优惠幅度缩水,现在是淡季,也为之后‘金九银十’留出优惠空间。”有销售人员对车市睿见如此表示。
此前,宝马中国发文表示,从7月起,通过减少销售量来稳定价格,缓解门店的经营压力,7月份门店批售任务下调了15%。同时称:“下半年宝马在中国市场将重点关注业务质量,支持经销商稳扎稳打。”
国产车“抓住红利”?
从当初轰轰烈烈的跟进价格战,到如今豪华品牌率先“出牌”,众多合资企业纷纷“离场”已是事实。业内人士表示,这意味着合资车企开始理性看待市场的变化,舍弃份额来确保一定的利润。但从市场方面来看,降价曾是一些合资品牌保住市场份额的武器,但降价并没有带来销量的显著上涨。合资品牌乃至豪华品牌,在降价的同时,依然没办法拉动销量,仍旧拿不到自己想要的市场份额。
官方数据显示,宝马上半年全球市场累计销量109.6万辆,同比增长2.3%,但在中国市场却同比下滑4.2%至37.59万辆。梅赛德斯-奔驰上半年全球总销量下降6%至96万辆,在中国市场交付超35.26万辆,同比下降近6%。
而根据乘联会的最新销量数据显示,6月主流合资品牌零售48万辆,同比下降27%,环比下降1%。6月豪华车零售25万辆,同比下降17%。其中6月德系品牌零售份额18.6%,同比下降2.6个百分点,日系品牌零售份额14.3%,同比下降3.5个百分点。美系品牌市场零售份额达到6.3%,同比下降2.9个百分点。
合资品牌和豪华品牌下降的份额,无疑均被自主品牌收入囊中。乘联会数据显示,6月自主品牌零售103万辆,同比增长10%,环比增长5%。当月自主品牌国内零售份额为58.5%,同比增长9.3个百分点;2024年自主品牌累计份额57%,相对于去年同期增加7个百分点。
具体来看,自主品牌增长的份额,绝大部分都要归功于新能源产品的热销。而也这恰恰反映出当前合资品牌和豪华品牌的弱点,在新能源市场份额逐步扩大的情况下,这些品牌并没有抓住机会。
新能源车正在改变豪华车市场格局。在售价30万元以上的车型中,特斯拉Model Y的销量占据绝对优势,与其他传统豪华品牌产品的销量差距明显。中汽数研终端销量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豪华车型(售价30万元以上的车型)销量排名第一的为特斯拉Model Y,销量达10.1万辆,其次为问界M7(7.4万辆)、奥迪A6L(4.8万辆)、奔驰C级(4.7万辆)和宝马3系(3.6万辆)。
自主品牌和造车新势力借助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快速提升的机会,用更智能、更有性价比、服务更出色的一波波进攻,捅破了“天花板”,而合资企业的成本结构不支持其长期降价,否则进入中国市场没有意义。
此次或对于部分自主品牌来说是或许是一个机遇,征战高端市场的品牌有机会试水正向价格弹性策略;另外,也有业内人士表示,在国产车不断地“卷”之下,又遇到合资车企“降量保利”的时机,有机会吃掉一部分合资车的市场份额,甚至进一步加速取代的步伐,以日韩等成熟市场的情况来看,其主流汽车品牌大都是本土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