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市场赚钱难,似乎是行业共识
但总要活下去,我总结了几个后市场“反常识”的关键点
解决这几个关键点,赚钱要容易的多
1、规模不一定经济
后市场上规模并不是直接和更高利润和更高谈判能力
其实,后市场的利润分水岭是大没大到不敢“偷税漏税”
一旦由“光脚的”变为“穿鞋的”后,各项费用全上来了
税金、社保、劳动保险、经营合规性(环保、牌照等)
所以,我们发现一个小企业规模小的时候很挣钱,一旦大了,却反而不挣钱
再比如对上游谈判能力,高采购量往往对上游是一种“威胁”
上游反而不会释放更好的政策,避免将一个渠道扶植成“唯一的大腿”
在这点上,厂家等更愿意渠道相对没那么集中
比如,很多品牌不给汽配电商或汽配连锁,授权或更好的政策(虽然采购量很大)的原因,就是怕渠道过于集中或单一被控制
2、效率提升不及合规成本
第一条已经说过,往往发现,做了很多高科技、效率提升的事情
当一大堆效率提升带来的毛利提升,远不及通过“节省”或“优化”带来的成本降低
因此,我们看到很多做业务合规性税酬方案的要比深扎产业的短期内更容易则挣钱
3、单点突破不如多点“乐扣”
互联网或传统生意都是讲求“单品”策略
选好一个单品,以后市场车主的消费频次,很难快速形成“类垄断”的商业目标
因此很难熬到单品又挣钱,又合规、同时规模化
而一个单品运营的毛利,很难支撑从销售成本到各个环节的成本叠加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我们拆解后市场的各个细分领域
有些细分领域的“排泄物”或称作无效产出,却正好是另外一个细分领域的生产资料
一个形象的例子是,新希望集团总裁刘永好兄弟,当年做养殖,巧妙的将养猪、鱼、鹌鹑三个品类构建成一个生态环的做法
而这样各个细分领域的串联设计完成,我们就发现利润来自于共同节省下的营销成本和生产资料成本
一个优秀的联合体模式,是善于将相关细分领域有机整合
4、专业销售比不过行业低效“老炮”
以阿里地推的方式培养人才标准,很难被超越
而后市场因为产品是含部分服务比重,因为这个不标准化产品
通过销售的简短的一两次拜访,就能够成交的可能性很小
因此,在这方面,行业内的销售,却因为是“行内人”,自带信任
业务开发速度相对专业销售、地推在业务成交效率上更高
后市场的信任成本很高
5、专业直营体系不如“众包”型夫妻店
大多数的黄埔军校型的“直营”体系,虽然动作标准、流程简化统一
但其盈利性上却拼不过“泥腿子”出身的“夫妻店”
因为,正规军是领工资为企业干,晚7点下班,6点50就等待打卡下班
而夫妻店,是在为自己干
大部分情况下,服务效率不高,但因为给自己干,因此,可以用更长的工作时间等去弥补自身专业性的不足
我亲身经历过的案例:
一个配件销售,月工资领一万块钱,月月完成不了基础任务。连自己都养不活
而后来自己选择去汽配城单干,当月就盈利
6、牌照看似稀缺,实则过剩
后市场是有行业资质的,比如道路运输许可证、环评、车险销售牌照
有些牌照价格到几千万(比如全国经纪公司转让费)
按理说在这种状况下,牌照是个稀缺资源,理论上谁手里有“稀缺”的牌照就能挣钱
但是,从现实生活,我们根本看不到因为缺牌照而不能做的生意
行业内自行形成的规则
拿车险举例:哪怕自己有保险经纪,也会用过个牌照,做业务分散。监管趋严的情况下,大部分都是用一个牌照,随时准备注销换另外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