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网联汽车是未来20年的朝阳产业,是5G、物联网、北斗导航、大数据、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技术、云计算、新能汽车等高新技术的集大成产业。
智能网联汽车将为我国高速公路、城市交通、客货运输、汽车产业带来一场巨大变革,虽然这种变革是循序渐进、充满挑战的,但也是助力我国在这一领域实现两化融合,助力弯道超车的重大机遇。
1、产业的共性
智能网联汽车不仅是汽车本身的技术,更是“传统工业经济+数字经济+智能经济”融合的产物。智能网联汽车的技术要素组成大致可以分为50%左右的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比如数字化技术、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云计算、边缘计算、大数据等)、30%左右的人工智能技术以及20%左右的汽车制造技术。所以智能网联汽车80%是非工业经济时代的产物。
智能手机与智能汽车
智能手机经历了模拟到数字的过程(2G/3G/4G/5G的演进),而智能汽车的电路在经历了模拟电路到数字电路后,慢慢落后于智能手机。我国通信产业发展带动了电商经济、数字消费、现代物流、农业等其他产业的发展。而智能汽车围绕汽车功能的智能化(目标是无人驾驶)、使用者驾驶行为需要的智能化以及两者嫁接的分享智能化,也是为用户创造价值的商业模式。
车速的天花板效应
通信产业的发展迭代快速,经过15年时间,从2G到5G,速度从K量级到G量级,增长了106倍。而再看车速和道路平均限速情况,汽车的车速通常限制在240km/h,高速公路限制在120km/h以内,普通道路限制在60km/h以下。
2、行业的现状
概念界定在探索中不断完善
10年以来,从“自动驾驶”“智能交通系统”“车联网”“无人驾驶”,到“智能网联汽车”,整个行业的认知在不断统一。从2015年开始,行业主推“智能网联汽车”,搭载先进的车载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装置,并融合现代通信与网络技术,实现车与X(人、车、路、后台等)智能信息交换共享,从而具备复杂的环境感知、智能决策、协同控制和执行等功能,可实现安全、舒适、节能、高效的行驶,并可替代人来操作的新一代汽车。
政策扶持
国际上,美国政府计划斥资40亿美元重点发展自动驾驶,重点发展智能车并健全相关标注体系。欧盟国家的汽车产量占了全球一半以上,侧重于节能与人性化技术。日本政策的特点是技术与法制同步、协同。这3个地区的汽车产量占到了全球的80%,在标准制定方面具有较强的发言权。
我国汽车工业基础不强,技术与生产线相对发达国家落后,但是我国政策支持力度比较大,通信产业、交通设施发展产业基础较好。我国的“互联网+”“交通强国”“网络强国”“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等呈现了协同之势,国内各省市试点示范积极踊跃,部委之间的合作也越来越紧密,形成良好的发展环境。
3、行业的创新
智能网联汽车当前在政策层面还需加大对无人驾驶技术商用化的激励政策。激励营造多个示范带动的行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另外在法律层面,需尽快制定相关的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法律法规,智能网联汽车的法律角色、法律主体责任要明确,主体责任应该属于产权人、控制者和使用者,法律法规的完善可以先从地方条例、法规开始,经过逐步试点完善后再统一制定。
汽车行业的转型升级时代已经来临。虽然当前汽车行业中,仍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在未来的开放生态系统中,车企间的合作,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不过,不可否认的是,汽车的未来已来,汽车行业中的玩家,只有紧紧抓住对于未来的发展趋势,才能正确的掌握住时代发展的脉搏,从而让自身能够成功度过这个寒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