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市场份额缩水 真的是实力不济吗?

慧聪汽服网 https://qipei.hczyw.com 2020-01-08 出处:新车评 作者:XCP陈函责任编辑:iCMS

2019年对于大部分自主品牌来说,着实是难熬的一年,虽然年初的时候大家早已预测到今年国内汽车销量依然会继续下降,但是谁也没想到自主品牌的销量会跌得这么惨。自主品牌销量下滑原因是什么?真的是因为实力不济吗?

自主市场份额缩水 真的是实力不济吗?

2019年对于大部分自主品牌来说,着实是难熬的一年,虽然年初的时候大家早已预测到今年国内汽车销量依然会继续下降,但是谁也没想到自主品牌的销量会跌得这么惨。根据乘联会的数据,今年1-11月份,国内狭义乘用车综合销量同比下降了8.0%,但是自主品牌综合销量下跌却达到了15.2%,下跌幅度几乎是大市的两倍。在市场份额方面,自主品牌也已经跌破了40%大关,1-11月份市场份额仅剩37.7%,基本回到了2015年的水平。

自主品牌仅3家收获销量增长,二三线洗牌在所难免

自主市场份额缩水 真的是实力不济吗?

自主市场份额缩水 真的是实力不济吗?

从上面的表格我们可以看到,今年前11个月,自主品牌销量排名前五的企业中仅有长城汽车获得了销量正向增长,其余四家企业销量跌幅均超过了10%,下跌最为严重的上汽通用五菱跌幅甚至达到了26.62%。即使我们把目光放宽到所有的自主品牌,前五名之后也仅有奇瑞汽车和一汽轿车两家在前11个月收获了销量增长,其余十几家无一例外销量均为大幅下跌。

车卖不出去了,很多原本体量就不大的自主品牌车企开始面临生存问题,众泰、海马、东南、力帆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车企如今都在艰难谋求生存,众泰砍掉了成立仅有两年的新品牌君马断臂求生,海马不得不卖掉401套房产回笼资金,东南还在不断推出新车刺激销量并且谋求海外市场的突破,而力帆则是将手上多出的一个造车资质以6.5亿元卖给了理想汽车。尽管他们如此努力,但是他们所面临的严峻形势看起来并没有丝毫的缓解,破产的危机依然时时刻刻笼罩在这些企业上空。

自主市场份额缩水 真的是实力不济吗?

品牌不够硬、产品不够强,是这些二、三线自主品牌销量下滑最重要的原因。当汽车市场由增量市场变成存量市场时,消费者愈发趋向于保守,品牌影响力几乎成为了消费者购车时考虑的首要因素,这意味着二三线自主品牌想要从一线自主品牌和合资品牌手上抢到客户,就必须有更强的产品力或更高的性价比,但这显然是不现实的。一线自主品牌有更多的资金可以投入研发,也有更大的产业规模可以降低成本,同级别产品竞争力往往都要比二、三线自主品牌更强,同等质量的产品价格也不一定会比二三线自主品牌的产品更贵。

在如今的市场环境中,二、三线自主品牌出路无非两条,一是抱团取暖、资源共享,但是国内汽车企业背后关系网往往都是纵横交错,合并或者结盟的难度甚至比PSA和FCA合并还要大;二是做出自己与众不同的特色,就像马自达,他的体量也不大,但是因为他有着独特的坚持,所以在市场中能够占据一席之地,不过马自达的坚持也需要大量的技术积累和巨额的研发投入,这两个条件现在很多二三线的自主品牌都不具备。因此,无论选择哪条路,大部分二、三线自主品牌前面的路只会越来越难,洗牌在所难免。

一线自主时运不济,快速转型迎来集中爆发

自主市场份额缩水 真的是实力不济吗?

和二、三线自主品牌销量下跌原因不太相同,处于头部位置的自主品牌销量下跌更大的原因我认为还是因为“时运不济”。比如上汽通用五菱, 不仅取消了与资金链断裂的庞大集团的合作,导致销售渠道骤减,而且赶上了消费升级的大趋势,原本就是主打高性价比的五菱和宝骏车型,突然就不受追捧了。去年的宝骏510还一度将哈弗H6赶下了SUV月销量冠军的宝座,今年前11个月累计销量只有哈弗H6的一半左右。

吉利、长安和上汽同样面临低端产品卖不动的问题,并且主销的SUV车型也受到了品牌号召力更强的德系、日系密集投放的新车的严重冲击,吉利博越、长安CS75和上汽荣威RX5三款主力SUV车型在今年上半年均遭遇了明显的销量下滑。

自主市场份额缩水 真的是实力不济吗?

面对危机,一线自主品牌们反应迅速,在下半年纷纷对车型的定位进行升级。上汽通用五菱重新塑造了宝骏品牌,并且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内就密集投放了四款新车。在今年下半年,我们看到了很多“带字母”的车型,比亚迪宋Pro、荣威的RX5 MAX、吉利的博越Pro、长安的CS75 PLUS四款各自品牌的全新主力SUV车型先后上市,这些新车定位更高了、内外质感更好了,但是价格却几乎没有提高,反而提供了更多的优惠购车政策,它们的命名方式虽然有些雷同,但是我们从这些车上却看出了自主品牌改变现状的努力。消费者显然也看到了这些升级版车型的诚意,上面提到的这4款车型在11月份迎来了销量的集中爆发,占据了SUV月销量榜前六位中的四席。

用竞争检验实力,自主品牌未来可期

自主市场份额缩水 真的是实力不济吗?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这些一线自主品牌表现出了破釜沉舟的勇气,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他们多年来的技术积累。

今年下半年我试驾过的自主品牌车型中,有三款车型让我感触颇深。其中两款就是前面提到的宋Pro和CS75 PLUS,另一款就是领克的03+。宋Pro打动我的地方在于这台车作为一款顶配仅需11.98万的车型,竟然能将前排的隔音和滤震感受调得不输20万级SUV,从这台车上我看到了比亚迪造车技术的长足进步,也领略了比亚迪恐怖的成本控制能力。CS75 PLUS让我觉得超出期待的是长安在保持一贯优秀机械水准的同时,竟然能将自适应巡航和自动泊车功能做得如此好用,而且它的顶配车型也仅需15.49万,同价位的合资车我真的找不到比它更全能的了。领克03+虽然不是我喜欢的那类车,但是这台车的动力平顺性和底盘舒适性远比我预期的要好得多,20万出头的价格能买到这样性能与舒适性兼顾的车型,几乎是没有对手。

自主市场份额缩水 真的是实力不济吗?

可见,如今一线自主品牌车企与合资品牌之间的技术差距已经被大大缩小了,虽然前几年车市处于“猪都能飞起来”的风口,但是这些有追求的自主车企并没有养尊处优,而是投入了更多的资金到技术研发、产品研发中去。现在这些可以与合资品牌同价位产品硬碰硬的新车,正是前几年快速发展红利的转化。如今,我们的自主品牌虽然丢掉了一些市场份额,但是这些年积累的技术、塑造的品牌形象、树立的口碑并没有丢,一线自主品牌的新车竞争力越来越强,我们对自主品牌的美誉度也不断提高。

对于一线自主品牌来说,今年的低谷只是为了明年更好的爆发。而对于那些在生死边缘挣扎的二、三线自主品牌来说,如果他们不能完成自救,其实我们也大可不必为其叹息。只有淘汰了落后的产能,我们的自主品牌才能越走越好。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慧聪汽车”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转载需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