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举行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当前动力电池原材料大幅涨价问题需要高度关注,认真研究解决。将适度加快国内资源开发进度,坚决打击囤积居奇、投机炒作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引导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强化协作,共赢发展,推动关键原材料价格回归理性。
进入2022年以来,涨价已经成为新能源车(主要是纯电和插电)厂家的普遍选择,即使是还未宣布涨价的,也希望在第二季度开始实施。
(三月部分车型价格上涨表,数据来源:车企公开信息)
懂行的都知道,电动汽车的涨价主要源于电池价格上涨;而电池价格上涨是因为原材料价格暴涨,2022年又适逢新能源车补贴退坡。
这轮材料上涨的原因大概有三点:其一,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旺盛,带来上游重要原材料价格一定程度的涨幅,属于市场正常调节行为。其二,俄乌冲突等因素引发部分重要原材料价格波动,也情有可原。其三,出现疫情以来各地经济恢复情况不同,可能部分地区的原材料供应受到一定影响。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不可忽视——芯片短缺,电动车所需的芯片比燃油车多得多。
面对这轮涨价风潮,不仅让消费者不爽,更可能影响到整个行业大势。2021年第四季度,乘联会预测2022年新能源乘用车终端销量大概在550万辆,现在行业普遍预测这一数字为450万辆。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表示,此轮哄抬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危害极大,对经过十多年努力培育和正处于补贴退坡、换挡前进期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破坏性极大,影响新能源汽车这一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平稳健康发展,更影响当前正在构建的“双循环”格局,与国家发展战略背道而驰。
涨价风潮已引起了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辛国斌也承认,关于锂矿涨价这个问题,确实没有太多的解决办法,要么快速增加产能,要么打击囤货居奇和投机炒作,但毕竟锂矿属于稀缺资源,不比煤炭说增产就增产,需要时间和储量,所以让价格回落一些,平衡上下游的矛盾,就必须对于中间商严厉打击,让上下游的渠道顺畅,减少一些中间环节,效果可能会更快一些。
在此之前,中汽协自2021年下半年以来已经将原材料涨价纳入监测视野,并于近期加大行动力度,向相关主管部门提交应对建议。国家主管部门针对这种不正当竞争行为,已经明确表态将坚决重拳打击。
为了刹住这轮涨价狂潮,中汽协给有关部门给出了三条建议:
01、尽快促进上游原材料价格回归理性
加强大宗原材料市场宏观调控力度,着眼于满足动力电池等生产需要,适度加快国内锂、镍等资源开发进度,帮助国内企业稳步开拓国外原材料供应渠道;重点打击联手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不正当竞争行为,保障供应及价格稳定运行,对不法行为展开调。
02、加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供需对接
引导上下游企业开展行业自律工作,倡导行业与行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形成长期、稳定的战略协作关系,避免原材料短期波动过大影响经营计划,从而大力支持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发展,更好地支撑工业经济稳定增长。
03、保障中长期动力电池原材料供应
建议加快上游在建项目产出,加大技术创新,统筹构建国家储备体系,实现国内大循环保障能力,提高面对国际市场竞争的抗风险能力;建议加快构建回收利用体系,推进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立法工作,并强化动力电池溯源管理,规范电池回收渠道,加快梯次利用、回收利用各环节标准体系建设,持续攻关电池拆解、再生利用生产工艺技术,提高材料利用率,以回收端反哺生产端,降低关键材料供应压力。
结语
稍作分析就会发现,此轮涨价的都是电动汽车,传统燃油车几乎没有涨价。
此前,燃油车的规律是“车越来越好、车价越来越便宜”,从这个意义上而言,电动汽车完全颠覆了燃油车。“电动汽车是不是越来越好不清楚,反正价格是越来越贵”,省下的那点油钱,除了买保险,都花在车钱上了。
这样涨下去,势必会严重打击消费者对于纯电动汽车的信心,消费端一旦受挫,对于大局的危害难以估计,有关部门能不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