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成品油价的下调让很多燃油车用户看到了希望,似乎内燃机车还能再“抢救一下”?
然而用车成本的悬殊不是一点半点,燃油的价格要低到一个很离谱的标准线才有可能重新带来燃油车热潮。
咱们按照92号汽油每升7.5元来计算吧,现在的均价还是超过8元的哦。
主要在城市道路通勤的车辆油耗都比较高,紧凑级车也会达到10L/100km左右;那么一百公里就要75元的开支,每公里的成本约0.75元。
这个标准远远不够低,因为电的价格很低,电价分为专用表价格和公共充电桩的价格,专用表谷电最低为每度不到0.4元,充电桩谷电最低不足0.5元,最高的电价对应0.6元和1.6元。紧凑级的电动或插混汽车在城市道路中的电耗偏低,大约为15kwh/100km左右,那么通勤成本就不难计算了。
专用表,最低6¥/100km,最高9¥/100km
充电桩,最大7¥/100km,最高24¥/100km
按照每升7.5元的油价和10L/100km的油耗来计算,相比最高的充电通勤成本也要高出3.125倍!比最低的充电通勤成本高出12.5倍。还有可比性吗?
不难计算,按照10L/100km的平均油耗来计算,想要让燃油车的通勤成本低到电动和插混汽车纯电模式的平均值(约16.5元);对应的油价必须低至「1.65¥/1L」才行。然而这是绝对不可能出现的油价,作为不可再生资源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长线看价格一定会越来越高,毕竟常规能源是用一些少一些,物以稀为贵是很简单的道理。
所以燃油汽车的使用成本不可能低到与电动汽车相当的程度,技术层面也做不到。
有些实际认为提升内燃机的热效率以降低耗油量,这也是一种降低内燃机使用成本的方式。
然而相比电动汽车还是没有可能达到相当的标准,现在的电动机最高效率已经超过97%,而内燃机超过40%就算了不得了;电动机之所以能实现超过效率,基础是不依靠燃烧转化机械能,以电流转化的电磁场来转化动力,这个过程中不受温度、冷却、进排气和磨损等因素的影响。
反之,内燃机依靠燃烧来做功,过程中必然会存在冷却、磨损、进排气等因素的损耗;这些问题是无解的,只要燃烧做功就要进行散热,只要散热就会造成冷却损耗;复杂的活塞连杆结构必须保留,而只要以这种原理来运转则动力损耗必然更大。
内燃机无法实现过高的热效率,超50%的内燃式发动机都还在实验室里;量产汽油机目前的最高标准是43%,然而应用的也是插电混动汽车。普通的发动机能达到平均值超过30%就算难得,而且最高热效率对应的转速区间往往都很窄;可是内燃机作为汽车的发动机来使用的时候,转速总会在一个很宽的范围内波动,所以平均值并不高。
所以燃油汽车不论依靠内燃机技术还是油价,都不可能做到用车成本与电动汽车相当。
最后需要了解的是车辆的维保成本,内燃机需要定期换机油、机滤和空滤, 电动机不需要;燃油车的变速器需要定期换油,自动变速器还要换机油格(滤清器),电动汽车没有变速器;燃油车的油路系统也有滤清器,喷油嘴是电磁阀,点火系统中的火花塞和点火线圈也是损耗件,这些都是电动汽车不需要的硬件配置。
电动汽车的三电不需要保养,故障就直接换件;而现在的诸多一线自主品牌的新能源汽车,提供的都是首任车主的三电终身质保,所以维修层面没有成本,有的只是远低于燃油车维保的定期检测成本而已。看到这里还认为油价的小幅下调能影响绿牌车的上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