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月国内新车销量放榜以后,大家总是乐此不疲地计算着新能源车的销量占比,并开始憧憬着电动车反超,甚至是取代燃油车的那天。
而在10月份,根据乘联会统计的数据,国内新能源车销售占乘用车市场总体销量的30.1%,渗透率继9月份的31.8%以后,再度突破至30%以上,而这距离去年9月新能源渗透率首次突破20%大关,仅仅过去了一年的时间。
如果说20%的渗透率,意味着电动化已经是一场不可逆的潮流,那30%,就意味着新能源车已经开始占据市场的话语权了。
但是从横向对比来看,我们却发现与去年1-9月从6.8%突飞猛进至9月的21.1%相比,今年的新能源渗透率自从3月份达到28.2%的小高峰以后,貌似遇到了一个不小的瓶颈,甚至还一度出现了下滑。
虽然最终数据还是成功冲破了30%的大关,但是这样的增速显然是不合预期的,那么,问题是出在哪了呢?
最主流,却最不被重视?
我先来阐述一个容易被人忽略的事实:在购车时,也许你会在一台燃油车和一台电动车,或者是一台国产车和一台进口车之间纠结,但无论最终你的选择是什么,永远不会变的只有一样东西,那就是你买车的预算。
而国内目前最主流的新车消费价格区间,是8-20万元这个价格段,虽然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大家的平均消费水平有上涨的趋势,但是结合新车销量以及国内经济发展预期来看,8-20万依旧是当下乃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新车销售最主力的区间。
这也是为什么,在那个还没有新能源车,且合资品牌唱主角的年代里,这一价位也是竞争最为残酷的市场。强势的合资A0级、A级车、弱势的合资A级车、强势的自主品牌A级车、主流的自主品牌紧凑型SUV、入门级合资B级车统统都在这个价位里厮杀。
那么,在新能源车崭露头角的今时今日,这个价位也理应是一众新势力与传统品牌大乱斗的红海,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就拿10月份的销量作为例子,当我们把新能源车的渗透率拆分成不同价位来看的话,就能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作为最主流的价格区间,8-20万的价位的新能源渗透率其实要远比我们想象中的低。而8万元以下,以及20-50万这两个比较极端的价位,反而是新能源车大放异彩的领域。
其中低端市场其实并不难理解,以五菱宏光MINI EV为首的一众低价电动车,凭借着亲民的售价,极低的使用成本以及政策优势,早已霸占着传统的廉价车市场,甚至已经成为了中国市场的一种独特的风景。这类廉价车在低端价位大放异彩,对新能源车渗透率暴涨的贡献无疑是不可磨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