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汽车在中国的落后不是个例,合资汽车整体在下沉

慧聪汽服网 https://qipei.hczyw.com 2022-12-27 出处:汽车科学岛 责任编辑:HC1

德国《汽车周报》是发文称德国汽车制造商在中国市场正变得平庸。

这是是肉眼可见的变化,大众汽车2022年度的销量相比上年会缩减上百万辆,旗下的奥迪汽车也在下滑;而且在德系三强里,奥迪还是下滑最严重的,也就是说奔驰和宝马也没有例外。剩下属于大众集团的子品牌斯柯达已经沦为冷门品牌,甚至一度曝出可能退出中国市场的消息,德国汽车确实正在变得平庸。

德国汽车教父级人物费迪南德杜登霍夫也发文表达了相同的观点,业内普遍认为这是德国汽车制造商追赶不上中国汽车市场变化所致;说白了就是输在了新能源汽车的赛道上,现在的德系汽车仍旧以燃油车为主,其打造的电动和插电混动汽车的销量极低,其中大众集团和戴姆勒奔驰尤其低。

可是只是大众汽车变得平庸吗?

显然不是,大众汽车仍旧是合资汽车五大车系里的销量标杆,能紧随其后的只有日系汽车,其次是美系汽车;韩系和法系汽车均已跌至边缘,能否熬过2023年都是很难预测的。

所以这不是大众汽车一家的问题,而是整个西方汽车工业体系的问题。

很多汽车爱好者都无法理解合资汽车没落的原因,其实很简单,核心因素是电动汽车和插电混动汽车具备更强劲的动力、更低的能耗、更理想的驾乘品质;当然曾经也有更高的价格,所以销量始终不高,但是在三电的制造成本逐步下探之后,现在已经出现了价格与同级燃油车相同的主流新能源汽车,有了这些车则燃油车必然黯然失色。

难道最早进入工业时代的西方国家造不出来同样优秀的电动汽车或插混汽车吗?

真的造不出来。

这里有两大因素,其一是理念难以转变,其二是产业链难以变革。

燃油汽车其实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而现在已经是“工业4.0”阶段;可是燃油车的利润空间是巨大的,尤其是在西方汽车工业体系形成超大规模之后,成本在逐步的降低但是汽车的价格在不断的上涨。所以资本必然会热衷于燃油车,资本的天性是追逐利益,西方世界的主体又是资本主义制度,控制其命脉的就是资本市场里的资本家;那么如果有一种新技术具备垫付现有产品的标准,可是短期内看不到利益的话,资本会愿意接受它吗?

显然不会,资本会做的是排斥新技术,诋毁新技术,努力的让人们坚持喜爱旧技术;其实很多仍旧热衷于燃油车的欧美日韩车主,其对汽车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是几乎为零的,而这正是资本需要的结果。可是在中国市场中不会出现这样的局面,能够推动多个行业变革、解决能源安全焦虑、解决排放治理的电动汽车技术必然会成为国家战略;所以中国汽车市场是能够克服资本的阻力而快速推动汽车电动化的,整个产业链都要跟进变革。

而西方汽车工业的产业链是围绕燃油车构造,在这条产业链里关联是数十个国家的大资本,其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是不愿意去变的;所以也就没有完善的电动汽车供应链条,无法以低成本打造出高标准的新能源汽车,这就是问题的根源所在。

未来的汽车市场格局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中国作为“世界工厂”不会仅限于制造轻工业产品,重工业才是国家的脊梁;中国制造的新能源汽车不仅会重塑中国汽车市场格局,更重要的是会出口到海外,面向以燃油车为主的欧美市场。当这些中国制造的汽车出现在欧美市场里,以相当的价格对标其同级汽车,整个西方汽车工业的世界就要崩塌了;这看似是有些盲目乐观,但也是必然会发生的一幕。

只不过在实现最终目标之前必然会风起云涌,汽车工业是绝大多数欧美国家和日韩的支柱产业之一;德国媒体之所以会如此重视德国汽车制造商在中国的发展,原因正是德国汽车有三四成的全球销量都来自中国市场,失去中国市则等于失去一块大蛋糕,对于其经济发展会起到相当程度的影响。这就是所有工业国家都在努力发展汽车工业的原因,现在的中国具备全球最完善的工业体系,这时候势必要把曾经被西方国家主导的汽车市场拿回来,并且要打一场“自卫反击战”。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慧聪汽车”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转载需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