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工业时代在经过了百年岁月的洗礼,已变得成熟完善。然而,在新能源时代的“席卷”下,无不让各大车企们的转型变得异常艰难。除了要在能源转换的战略发展上要动脑筋,还要对新能源车型的技术、智能化以及辅助驾驶等方面要有区别于燃油车的全新思维,每一项任务都显得十分艰巨。
高昂的电池成本是自研的导火索
在控制新能源车的成本方面,就让多数车企抓破了头,首当其中的就是动力电池这高昂的成本。
随着疫情对全球的影响,动力电池所需的材料元素都成为了目前业内的“紧俏货”,从2021年1月开始,电解钴均价从27万元/吨上涨至现在57.05万元/吨;而锂电正极原材料碳酸锂价格目前已经去到51万元/吨;镍的报价在2021年就更是上涨至26.38万元/吨。同时也有相关机构预测,随着俄/乌事件的影响,到2025年,全球动力电池的镍元素需求量将达到84.1万吨,意味着原料金属的价格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高位。
总的来说,目前制造动力电池的碳酸锂、氢氧化锂、镍和钴等原材料的价格出现了大幅涨,而这种现象很难快速得到缓解,这也让较多供应商以及车企们十分沮丧,业内普遍一直认为,到2030年前,全球锂市场供应需求量将不断加剧。
谁能想到发展近乎百年的汽车上下游完善的产业链,在新能源变革时代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全新生态格局。
动力电池价格的上涨是不可逃避的现实,就连国内电池巨头宁德时代也无法逃避成本涨价的命运。
要知道,尤其是国内,宁德时代可谓是各大车企动力电池来源的主力且最大的供应商之一。根据公开数据显示,其在去年动力电池装车量为80.51GWh,占国内动力电池总装车量的52%,国内第一,同时全球则占据1/3的市场份额。
这也就意味着,有多少车企的新能源产品装上了宁德时代电池?
背后反映出的则是各大车企在动力电池成本上犯了难。
众所周知,多数新能源产品电池的成本几乎占到了整部汽车研发成本的1/3,有些更是去到了60%的占比,对于那些无比看重成本控制以及利润的车企而言,可谓是毁灭性的“灾难”。
“不能被宁德时代牵着鼻子走啊”,相信这是多数车企高管们内心最真实的独白。
怎么办?自研电池或许就是一个出路。
自研动力电池正在变成未来市场的主导权
大众首席执行官迪斯之前就有所表示,“大众集团拟在欧洲自建电池工厂生产固态电池”、“大众自建工厂电池在2024年至2025年间有望批量生产,减少电池等核心业务板块对外部供应商的依赖”。
在3月22日特斯拉德国柏林工厂的开工仪式上,马斯克也表示,动力电池将在2-3年内成为阻碍特斯拉发展的重要因素,解决的唯一出路就是自建工厂、自研生产,将新能源汽车最关键的部分掌握在自己手里,从而不会在未来面临着焦虑。
大众入股国轩高科、比亚迪自给自足电池供应、戴姆勒入股孚能科技、吉利300亿投资电池项目、长城的蜂巢电池、广汽参与中创新航投资项目,无论是合资入股还是选择自建工厂,当这些不缺钱的“主儿”开始寻求避免在动力电池方面形成过渡依赖时,可以明显感受到,车企们不太愿意再做电池巨头供应商们的“臣子”。同时,也说明宁德时代此后并不能再高枕无忧,这也是为何宁德时代会推出【巧克力】换电品牌EVOGO背后重要的原因之一。
动力电池无疑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分,在当下多变且动荡的业内格局下,各大车企之间对于电池技术的思考与理解能力也各不相同。通用主导的Ultium Cells、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大众的方形Unified cell、宁德时代将推出的纳电池以及特斯拉即将到来的4680电池等等等,诸多的动力电池新品类正在试图占据新能源时代变革的份额,在研发动力电池同时,各大车企也试图用卖点为自家的产品打上鲜明标签,务求在未来掌握主动权。
只有行业推动才能造就电池技术的突破
无可厚非,车企们在油/电并行时代有太多的身不由己,在这竞争激烈的当下,不得不花上比研发燃油车更多的精力与时间去思考,动力电池亦亦或是智能车机和辅助驾驶系统等在将来所体现出的价值回报。
这是“长期战”,也是各大车企挣脱对电池供应商所付出的代价,在没有完全理解上文这些对于将来有着重要意义的新技术前,新能源时代的高度也只会停迟不前,无法达到下一个高度。
但我们不可否认,在面对有着无限生机的新能源时代,谁都有着能一飞冲天的机会与希望,无论是品牌调性激进的造车新势力、正在发力的中国品牌还是急于转型并给予新能源市场冲击的外国品牌,都在做着为了创造更多、更强的品牌影响力、差异化产品和全新的发展理念等而不遗余力。光是在动力电池这块,撇开电池供应商不说,各大车企间的电池自研路线,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决赛圈”,如何做到更高的续航、更完善的安全性以及尽可能低的制造研发成本就有着很大的发挥空间,不能说“得电池者的天下”,不过可以预见,谁能在动力电池上走在前面,谁在未来就有占据高位的可能性。
诚然,瑕不掩瑜,动力电池虽然在如今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主流三元锂电池以目前业内技术很难突破“续航高 安全高”的既定理论、磷酸铁锂电池因特性很难在续航方面比三元锂电池更加出色、固态电池的发展也需要整个行业来推动,不过车企们为了巩固市场地位而尽可能的在发挥对现有行业的贡献以及最后的力量。
可以肯定,在自研动力电池这件事上,车企们已开始摩拳擦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