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发布了标准号为GB 15084-2022的《机动车辆间接视野装置性能和安装要求》全新的标准,此项标准将于2023年7月1日正式实施,将全面取代2013年发布的标准,而其中最吸引眼球的要数电子后视镜有可能取代传统后视镜,将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市场,难道这个历史存在时间最久的零部件就将悄无声息推出历史舞台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讨论一下。
什么是电子后视镜?
汽车后视镜被誉为司机的“第三只眼”,其主要作用是扩大司机的观察和视野范围,从而保证行车的安全性,是汽车零部件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每位驾驶员在进行驾驶培训时都会着重培训后视镜的使用规范,不过传统后视镜也存在多个弊端,我们也经常看到因为视野盲区和视野受限等情况造成的交通事故,另外在恶劣天气下,传统后视镜也存在判断不准的情况。
随着汽车智能化的提速及电子技术的提升,一项新的技术也逐步诞生,那就是电子后视镜,它使用了摄像头与监视器的组合来取代传统的光学外后视镜,使得它整体不再只是一面“镜子”,电子后视镜除了观察路面情况之外,还可实现转向灯功能、BSD预警灯、电动折叠功能、电加热除雾功能等多种智能化功能。这些功能的完善,不仅提高了车辆的安全驾驶性,还能为司机带来更好的使用体验。
电子后视镜的优缺点
了解完电子后视镜的基本信息,我们先来看看它的优点,相比传统的光学后视镜,电子后视镜拥有显而易见的优势便是视野更宽阔。由于借助了不同的传感器和摄像头打破了光学后视镜受限于镜面曲率、形状、大小、角度等因素造成的视野限制,因此电子后视镜能获取到更多的路面信息,从而保证车辆行驶和其他道路参与者的安全。
此外,电子后视镜也比传统光学后视镜更能抵抗环境影响,在恶劣天气下,光学后视镜虽然同样会受到一些影响,但可以通过硬件和软件的识别来消除这些影响,从而保证视野不受太大的干扰。此外,电子后视镜的体积比传统光学后视镜小三分之一,通过一些型面的处理可以有效降低风阻和风噪,从而提升整车的空气动力表现。
而在夜间的环境下,电子后视镜还能通过红外感知功能和增强图像比对,增强夜间车外的显示情况,从而达到改善夜间视觉效果的目的,尤其是对一些本身视力不太好的驾驶员,这个配置堪比福音般的存在。
虽然电子后视镜有着太多的优势,但它也有一些缺点,首先就是成本,由于采用了更复杂的电子化结构,因此平时的保养费用可能有相应的增加,如果平时因为不小心而出现了损坏,后期的更换成本也不容忽视。另外更换电子后视镜对于车辆本身的智能化要求就更高,毕竟为了获得更好的显示效果,必须要求车机系统拥有更强的算力表现,这就要求车企需要花费更大的研发费用,后期可能还会增加新车的成本。
全面替代恐还需时日
纵观当前国内外已经上市的车型中,已经有不少车型搭载了电子后视镜,不过由于法规的问题,多数车型集中在欧洲和日本市场,比如大家熟悉的凯迪拉克XT5、雷克萨斯ES300h、奥迪e-tron、本田e、长城WEY,以及奔驰Actors重卡、曼恩尼奥普兰巴士、沃尔沃等。随着柜内法规的推进,部分自主新势力品牌也已经明确表示将会按照新的国标要求配备电子后视镜,例如小鹏G7、广汽埃安、北汽模仿、华人运通等品牌。
虽然电子后视镜优点很多,但要想马上实现对传统后视镜的全面替代还尚需时日,如果后期需要全面完成替代,首先要保证的就是相关技术稳定可靠,同时降本也势在必行,这样才能在市场上拥有更强的竞争力。同时,消费者群体的培养也至关重要,必须要让更多消费者了解到电子后视镜的好处,同时也要让他们更愿意尝试这项新技术,从当前的条件来看,虽然法规日益临近,但全面替代还需时日。
总结
此次新国标的推出,一方面是进一步推进电子后视镜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对车企和相关零部件企业提出了更多要求,首先是保证技术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另一方面成本还得往下降,不过有了相关政策指引,相信用不了太久,电子后视镜就将出现在每台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