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新闻真是“活久见”!科学家们在北极穿着短袖短裤打起了排球,欧洲人为躲避高温去到非洲滑雪……
今年夏天不仅地球热得格外“躁动”,车辆爆胎的事故也甚嚣尘上。比较符合常识的认知:热胀冷缩,导致了轮胎压力过大。很多车主们都开始注意起胎压的问题,毕竟高温天是汽车轮胎爆胎的高发季节。
泰哥斗胆抛出一个问题,有没有可能:爆胎高发正是因为降低了胎压‼️
爆胎越高发,越降低胎压,越降低胎压,爆胎事故越高发。二者“相辅相成”。
稍安勿躁,泰哥不发无矢之的。且听我道来!
大家都知道热胀冷缩的道理,温度越低,物体收缩就越明显。轮胎里的气体也一样。泰哥在后台收到过一位车主的咨询,她曾遇到两个寒潮天气,胎压报警,吓得不敢开车,叫了道路救援。充了气就正常了。
降温,胎压下降;反之亦然,升温,胎压也会增加。
问题在于!会升高多少呢?
根据研究:以国家标准2.5bar的静态胎压为例,温度升高/降低5℃时,通常胎压会增加/减少0.04-0.05bar左右。
举2个例子:
◼ 常规情况:在气温25℃的春天,给轮胎充气到2.5bar,到了夏天40℃,胎压会上升到2.63bar。即使45℃高温,也不过是2.67bar的胎压。影响不大。
◼ 极端情况:如果在-30℃的北方冬季给轮胎充气,还是2.5bar,东北人去三亚了,气温40℃。温差是70℃(温度每上升5℃,胎压上升0.5bar),胎压从2.5bar变成3.2bar左右。还是在极限胎压范围内。
常规情况,胎压可“降”可不“降”。
极端情况,还是“降”一“降”比较好。
毕竟,相比2.5bar的胎压,3.0bar颠得慌啊,除非是特斯拉,要省续航里程。
有车主应该注意到,我给“降”字打了双引号。因为天气原因导致的胎压变化,无论是加胎压,还是降胎压,都难免有一个理解上的歧义:“夏天要低,冬天要高”。
实际上,“降”和“加”根本意思,是“重置”。比如本节开始说的那位车主,她的日常冷车胎压是2.5bar,寒潮来袭,胎压降到了2.4bar,加胎压就是重置到2.5bar。而不是把胎压加到高于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