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政策法规的不断完善为汽车电子后视镜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比如2022 年,国家标准GB15084-2022《机动车辆间接视野装置性能和安装要求》正式发布,并于 2023 年 7 月 1 日起实施,该标准新增了对摄像机 -监视器系统(CMS)的相关规定,这意味着在我国装备电子后视镜的车辆能够进行汽车产品公告准入,正式开启了汽车电子后视镜产业化进程。从国际政策上来看,在2015 年 5 月电子后视镜国际标准 ISO 16505-2015正式发布,规定了摄像头监视器系统在道路车辆上的人机工程学和性能方面的要求以及相应的测试程序。2016 年 6 月,欧标 ECE-R46法规更新,允许使用电子后视镜取代传统物理视镜,使得装备电子后视镜的车辆可以在欧洲合法上路。2017 年 6 月,日本也批准采用欧标ECE-R46。这些政策法规层面的相继放开,推动着汽车电子后视镜在全球市场逐步走向规范化与普及化,为汽车电子后视镜的市场推广营造了良好的环境,让众多车企可以依规进行相关产品的配置与应用,促进整个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很多力好政策鼓励汽车电子行业的前行,但是近日,据财联社援引专家消息,当前国内电子后视镜的市场渗透率预计不足1%,与海外市场相比明显偏低,主要因新国标并非强制性法规,以及电子后视镜成本高昂,即便在乐观的情况下,市场也至少需要三年时间才能迎来大规模增长,相关厂商也表示,虽然电子后视镜产品推进情况良好,但业务规模均不大,利润贡献也较小,,特斯拉CEO马斯克2022年就在推特上称,“后视镜令续航里程减少约5%。”去年,马斯克又在X平台上声称要让后视镜“下车”,“未来不会有后视镜了。”事实上,特斯拉早在2019年的Cybertruck发布会上就曾表示,该车型将采用电子后视镜。但迄今为止,特斯拉旗下车型配备的仍是传统后视镜,这又是什么情况呢?
在汽车行业日新月异的今天,电子后视镜作为新兴技术的一员,正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然而,其市场环境却显得有些尴尬,一方面,消费者对这一新技术的接受程度并不高;另一方面,高昂的价格也让许多潜在用户望而却步,这种局面不仅反映了市场对新技术的复杂态度,也揭示了电子后视镜在推广过程中所面临的诸多挑战。
长期以来,传统后视镜作为汽车的标准配置,已经深入人心,现在换做用电子后视镜这种依靠摄像头和显示屏来实现同样功能的替代品,对于驾驶者习惯了通过传统后视镜观察路况和周围环境,还是有些不适应或者说,觉得没必要使用,此外,电子设备的可靠性问题也是消费者关注的焦点,没办法通过电子后视镜显示距离做好判断,一旦电子后视镜出现故障,将直接影响到驾驶者的行车安全,因此,在信任度尚未完全建立的情况下,消费者对于电子后视镜的接受程度自然不高。
据我们了解,高昂的价格则是电子后视镜市场推广的另一大障碍,目前国内CMS(电子后视镜系统)的选装价格普遍在0.5万元至2万元之间,这对于许多消费者来说无疑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尤其是在汽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各大厂商都在努力降低产品成本以提高性价比,相比之下,电子后视镜的高昂价格显然缺乏竞争力,这也导致了许多消费者在面对电子后视镜时选择了“望而却步”。
虽然发展的道路上充满挑战,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电子后视镜凭借其能减少视野盲区、在恶劣工况下提供更优视野以及具备更多功能保障行车安全等优势,也将会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特别是在一些复杂路况和恶劣天气条件下,电子后视镜能够提供更加清晰、准确的图像信息,为驾驶者提供有力的安全保障,现在的高清摄像头、智能图像处理技术等的发展和应用,也让电子后视镜的性能得到了显著提升,充满黑科技与便捷,看着图像清晰度更高、视野范围更广、智能化程度更强等特点使得电子后视镜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不能完全否定电子后视镜的应用和未来发展趋势,进一步了解。
国内外诸多企业都在该领域积极布局并推出了自己的产品,这些产品在功能方面不断丰富和完善,集成了诸如导航、倒车影像、语音控制等先进技术;在性能方面也努力提升图像清晰度、扩大视野范围、增强智能化程度等以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
新能源汽车为了降低风阻系数、提高续航里程,需要更加轻量化、智能化的零部件来支持,而电子后视镜正好符合这一需求,因此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同时,在智能驾驶技术发展下,电子后视镜可以集成更多如盲点监测、车道保持警示等功能,成为车辆安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降低产品成本也是推动电子后视镜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厂商可以通过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采用更先进的材料和工艺等方式来降低成本。此外,厂商还可以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争取更优惠的采购价格,从而降低产品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科技引领生活潮流,以后必然会是科技时代,相信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逐渐成熟电子后视镜一定会在汽车行业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并为人们的出行提供更加安全、便捷、智能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