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成为一家有竞争力的企业,业务独立是前提。同样,要走出去,产业链的自控能力尤为重要。所以,零部件业务独立是长城的不二选择。
基于成本控制、核心零部件自控、融资以及面向国际市场等各种因素考虑,车企趋向于将零部件业务独立。
从最开始的传统业务,到如今的电气化、智能化业务,零部件业务的独立一直都未间断。独立之后,企业开始思考如何完善组织架构、增强技术竞争力、融资以及进行市场扩张等等问题。
独立,似乎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永远都是进行时。
和众多车企一样,长城一直都在寻求零部件业务的独立,从2018年开始独立业务越来越多,动作越来越大。
长城零部件业务的独立之路
长城零部件的独立,在2018、2019年达到了高潮,从底盘、动力系统、汽车内外饰到电驱动、电池和自动驾驶,基本上核心零部件都进行了独立。
传统业务本身就是长城的强项,目前还是以供应长城为主,外部客户有一部分,但占比较少。
根据长城汽车披露的数据,旗下零部件公司(这里只包括蜂巢易创、诺博汽车、精工汽车、曼德电子电器四家企业)及其他部分2020年上半年创造的收入达39.56亿元,占整车销售收入约12%。
虽然传统零部件业务在这部分收入里具体占多大比例我们尚未可知,但可以确定的是,这部分业务确实已经给长城汽车创造了实际的收入来源。
所以在供应长城之外,传统零部件业务接下来还需要开拓更多的外部客户。
至于自动驾驶、氢能源、动力电池业务,目前的状态处于打造产品和寻找客户的初级阶段。
按照长城的规划,搭载未势能源95kW乘用车燃料电池的首款SUV将于2021年实现量产。
主攻电池业务的蜂巢能源目前在产能布局上非常激进,几个月的时间先后在德国萨尔州、四川遂宁、浙江湖州三地规划将近64GWh产能,这跟目前订单情况相比显然是超前布局了很大一部分,不过开拓国际客户对于长城走出去是十分有利的。
自动驾驶业务主要放在毫末智行这家公司,其前身是长城汽车技术中心的智能驾驶前瞻分部,2019年11月独立出来成为一家自动驾驶公司,目前在北京、上海、保定均设有研发中心。有媒体透露毫末智行计划2022年实现盈利,2023年科创板上市。
毫末智行主要有两条业务线,一条是面向乘用车的,一条面向低速末端物流市场。客户目前有两类:一类是自身有软件和算法能力的公司,比如京东、美团和阿里,毫末智行可以为其提供车辆方面的软硬件解决方案;另一类客户是无人售货企业、物流企业,毫末智行可以为其提供“端到端”的无人物流车产品。
在乘用车业务板块,毫末智行的自动驾驶产品将在2021年初搭载在长城的新车上面世,物流车市场已经和阿里、美团签署了商业合同,具体落地时间和规模暂未公开。
整体上来看,长城控股旗下零部件业务未来要在组织架构、盈利和客户等各方面实现独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只是传统业务和新业务在现阶段的侧重点不一样。
零部件独立助力长城全球化
2019年,蜂巢易创、蜂巢能源、诺博汽车和曼德电子电器四大零部件企业参与法兰克福车展。这也给我们传递了一个信号,长城零部件业务的独立,势必要面向国际市场。
零部件业务以独立的姿态面向国际客户,是长城实施全球化战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步。
目前,在研发、生产,甚至是销售体系上,长城都有了全球化的布局。
在研发领域,长城汽车旗下零部件企业先后在日本、美国、德国、印度、奥地利和韩国设立海外研发中心,已经构建起以中国总部为核心,涵盖欧洲、亚洲、北美,形成七国十地的研发布局。
在整车生产上,长城汽车俄罗斯建造了中国汽车企业首家海外全工艺汽车制造厂,另外还收购了通用位于印度和泰国的两家工厂,另外在马来西亚、厄瓜多尔、伊朗、突尼斯、保加利亚等地,长城企业也建立了KD工厂,实现全球产能布局。
很显然,既然长城在国外有产能布局,核心部件的自控能力尤为重要,所以核心零部件企业起到的作用可想而知。
不过,即便不是出于产业链稳定的考虑,长城要把自己打造成一家全球化的企业,无论在资金还是技术方面,核心零部件必须独立创造价值才能给长城提供养分,这样全球化的路才会更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