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国家一口气共出台了16项新能源汽车政策。当年也被媒体称作是“中国新能源车元年”。历经7年发展,大街小巷的新能源车,近乎已和燃油车数量平分秋色。那么新的一年,新能源行业会有哪些趋势呢?作为摇摆不定的“骑墙派”,今年到底可以出手,入一台新能源车了吗?
1.新能源车会加速“下乡”
根据易车研究院的数据,2020年前三季度高端新能源汽车在限购城市(上广深)的占比达到了54.68%,这说明高端新能源车大盘就在这些一二线城市。而对于3/4线甚至更小的城市来说,传统自主、合资车企的新能源车型,才是他们的主旋律。如去年五菱宏光miniEV走红国内,小城市贡献了绝大多数的销量。
不过这种趋势在改变。一方面是传统车企正在推出新的新能源高端品牌;二是原先的新能源高端车在一二线城市趋向于饱和,不得不向外围扩大影响力。
近两年,国内传统车企在积累了一定技术储备之后,陆续投入更多成本、开发全新车型,并推出了新一波的高端品牌战略:比如上汽集团推出了R品牌和智己、东风集团推出了岚图、北汽集团则推出了ArcFox极狐等等,这些都是向之前那些眼花缭乱的初始新能源车型划清界限,走向高端。
而那些出圈的造车新势力,则在努力学习特斯拉,加速下沉拓展体验店和售后服务。比如小鹏,体验中心开到了柳州、潍坊、盐城、南通等三四线城市;特斯拉在上海大街小巷全面铺开的同时,也在入住盐城、南宁、湖州和台州等三四线城市。
2.充电桩越来越多,充电更方便
充电,是很多人不选择新能源车的首要问题。比起几分钟能加满油箱的速度,即使是快充也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要是所在城市充电桩短缺,那就更加耽误事了。
根据中国电动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数据,截止2020年12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公共+私人)累计数量为168.1万台,同比增加37.9%。与此同时,根据乘联会数据,2020年中国新能源车销量占到全球41%,约为117万台。对比新能源车年销量和充电桩数量,我们可以发现充电桩不足已经大有改观。
不过,公共充电桩分布较为密集:广东、上海、江苏、北京、山东、浙江、安徽、河北、湖北、福建这TOP10地区建设的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占比高达73.1%。其他地区尚需努力。
3.插电混动继续走下坡路
2月初,上海宣布在2023年1月1日起,不再对插电混动车和增程式新能源免费发放新能源牌照。让很多准备“钻空子”拿沪牌的车主大感失望。而早在2020年底,工信部等4部门联合发布了新一轮“新能源补贴政策”,比之前退坡20%,其中最受影响的也是插电混动车。
无论如何,插电混动作为“油改电”的过渡性产物,确实可油可电,制造方便。但终究不够纯粹、技术含量不够高。在2018年销量暴涨2.4倍,迎来两连跌的插电混动逐渐被纯电动淘汰,是大势所趋。为了贬值率考虑,插电混动的老车主们也该尽早做打算。
4.技术突破困难,但车价总体会越来越便宜
最近刀片电池、固态电池、续航超过1000公里等新闻,一度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但这些新技术的真正实现落地,可能并不会出现在2021年。想要拥抱更长的续航,我们还需要有一定的耐心。
好消息是,随着特斯拉鲶鱼效应的作用,国内的新能源车将会越来越便宜。就像诞生了小米的国内手机市场,供应链的成熟,将不断扩大新能源产业的规模,进一步压缩成本。以后,会三连降的不仅是特斯拉,也会让更多的国产品牌提供越来越低的终端价格。
5.各方面都会加速冲击燃油车
除了销量,新能源冲击燃油车的方向,已经扩散到方方面面。4S店那套消费不透明、体验不好的感受,将会被新一轮的零售模式取代。现在周末逛个诸如万达广场的大商场,就能看到各种新能源车的展示厅:特斯拉、蔚来、比亚迪…想要看车,不用去专门的4S店,就像买手机一样方便,这是因为新能源车开始选择了厂商直营模式,完全脱离了经销商的销售体系。
不过,如上文第一点所说,这样的新能源体验店,目前暂时没有下沉到占全国人口比例70%的三四线城市,暂时还没可能完全替代经销商模式,针对这些地区,大胆猜想,经销商加盟制将越来越普遍。
总结:
回到开头那个问题,2021年能放心大胆的买一台新能源车型吗?如果你生活在沿海几大城市群,平时不用长途旅行,那如今买一台除插电混动外的新能源车型,已经非常成熟,同时随着补贴的退坡,晚买不如早买;而对于3/4线城市、中西部车主来说,配备好属于私人的充电桩,目前仍是买一台电车的绝对先决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