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轮胎经过近几年技术进步和海内外市场同步拓展,展现出了强大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在产能、销量、业绩等多个方面迅速追赶国际品牌。
那么,我们和全球头部企业的差距有多大?近期,东海证券发布的报告对这项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车辕车辙整合了其中核心内容,以供各位参考。
中国头部轮胎加速迈入全球第二梯队
根据轮胎业务市占率排名,全球头部胎企米其林、普利司通、固特异,市占率均在9%以上;二梯队企业市占率在2%-9%之间;我国企业基本集中在三梯队,上市企业中目前市值最高的企业为赛轮轮胎及玲珑轮胎,此外我们还选取业绩增长迅速,且具有较强出海能力的森麒麟、通用股份及贵州轮胎作为对比样本。
2023年,三家头部企业资产规模均值为330亿美元,二线胎企资产规模在百亿美元左右,我国胎企在16-60亿美元之间。我国胎企资产规模增速较快,2017年至今基本实现翻倍,而海外龙头增速在10%-30%之间。
资本性支出与折旧摊销的比值代表企业总资本性支出与维护性资本支出的比值,即企业的资产投放进程。海外企业2017-2023年间产能扩张速度基本保持稳定,而我国胎企自2020年进入加速扩产周期。
此外,我们加入ROE指标协同观察,贵州轮胎、森麒麟、赛轮轮胎ROE与资本性支出/折旧摊销比率变化趋同,表明产能兑现情况较好;其余企业产能贡献有待释放,但ROE较2021-2022年已有明显修复。
全球头部胎企营收规模约为我国的10-30倍。米其林、普利司通2023年营收在300亿美元左右,固特异为200亿美元;二梯队胎企集中在70亿美元上下;国内赛轮轮胎、玲珑轮胎收入规模约30亿美元,其余国内企业在10亿美元左右。
2023年,我国胎企营收增速大幅提升。我国胎企2023年营收增幅在12%-23%之间,海外龙头增幅在-4%-7%之间。主要原因在于2022年我国轮胎需求显著下滑,进入2023年,国内企业产能投放不断兑现叠加需求向好,营收规模显著提升。
净利润差距小于营业收入差距。我国胎企净利润近年来均有所增长,其中,赛轮轮胎、森麒麟、贵州轮胎均有较大涨幅,近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55%、26%、38%,赛轮轮胎2023年净利润已接近海外二线胎企。
毛利率方面,国内赛轮轮胎、森麒麟表现较好,但较普利司通、韩泰、横滨橡胶等仍有一定差距,与龙头米其林相当。营业利润率更关注整体运营效率,包括销售管理控制能力、税金及附加等。我们以毛利率减营业利润率的净值表示企业经营费用的管控能力,发现国内企业的费用把控能力普遍优于海外企业,这也是国内企业的营业利润率表现优于毛利率的原因。
国内胎企研发投入占比积极追赶国际水平。我国胎企近年来研发投入基本都有提升,当前研发投入占比已接近甚至超过大部分海外胎企。其中玲珑轮胎自2019年起,占比持续高于4%,研发投入力度较强,赛轮轮胎、贵州轮胎占比超3%,赛轮轮胎还同时具有软控、国橡两大研发中心,因此研发实力未在费用中完全体现。高研发投入支持国内企业开发出一系列优质产品,打破同质化竞争。
海外胎企管理费用占比普遍高于国内企业。一方面,发达地区人力成本较高,增加行政管理成本;另一方面,我国胎企期间费用把控能力较强,可以节省一系列产品运营、公司经营运转的日常费用。海外企业中,米其林及倍力销售费用占比较高,相应的其产品定位更加高端;国内赛轮轮胎研发占比较高,其产品售价同样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我们认为,由于轮胎存在一定消费属性,高附加值产品的推广期可能伴随着更高的营销支出,以增强品牌影响力。
缩小中外差异的根本逻辑是产能及品牌力的提升
全球轮胎替换市场需求占总市场需求的75%左右,且受到汽车保有量支撑具备一定刚性。不同地区的市场增长率和需求模式存在差异,欧美地区替换占比较高,而亚洲则以配套需求为主。
美国轮胎替换市场容量不断增长的同时,我国轮胎品牌在市场的份额也在逐步提升。2010年左右,我国还没有细分市场份额超过1%的企业。2015年,赛轮轮胎在乘用车/重卡替换市场分别占据1%/2%的份额。截至2023年,我国三家龙头企业赛轮轮胎、森麒麟、中策橡胶在美国替换胎市场份额均有较大提升,其中赛轮轮胎更是在三个细分市场均占据1.5%以上份额。
根据历年世界轮胎75强排名数据,普利司通、米其林和固特异三家公司市场份额从1998年的54.94%下滑至2022年的38.94%。国内top3企业份额从1998年的1.14%提升至2022年的5.32%。
头部企业持续扩产,实现产能的优质替换,龙头市占率不断提高。2019-2023年,我国龙头胎企市占率均有明显提升,其中CR6半钢胎市占率由23.98%提升至30.09%,CR7全钢胎市占率由25.14%提升至35.15%。部分外资全钢胎竞争力下降,陆续退出中国市场。
相比于半钢胎的消费属性,全钢胎更多用于基建及房地产项目,生产资料属性更为明显。因此,当前国内全钢胎的消费偏向于磨性能优异、性价比较高的产品,恰好匹配国产胎的属性。近几年来,逐渐有海外巨头退出全钢市场,国产市占率逐步提升。
全球市场方面,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主要集中在中、美及欧洲地区。2023年全球保有量超过4000万辆,其中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占全球半数以上,2023年增幅58.7%,远超世界平均水平。
我国胎企已成功配套近半数销量较高的新能源车型。2023年我国销量较高的300余个新能源车型所配套的轮胎品牌,绝大多数车型配套的还是米其林、普利司通、马牌三家;而我国中策橡胶、玲珑轮胎、赛轮轮胎等企业同样配套众多车型,我们认为未来有机会率先实现海外二三线品牌的国产替代。
经验借鉴: 全球化战略是大势所趋
“双反”挤压下,中国轮胎出口结构出现较大变化。美国曾一度作为我国轮胎最大出口国,2015年起随着“双反”启动,我国轮胎出口受到较大影响。当前出口情况看似得到修复,实际上中国轮胎出口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更多地转向了俄罗斯,东南亚、非洲等地。
目前我国胎企东南亚产能主要集中在泰国、越南、柬埔寨三国。2023年美国进口三国轮胎数分别为5626/2276/730万条,而我国胎企在三国年产能分别为7100/3075/1305万条(仅统计公开数据)。
美国商务部于2024年1月发布对泰国出口的乘用车和轻卡车轮胎产品最终裁定,我国胎企终裁税率明显相对初裁结果更为乐观;2024年6月,对于卡车和公共汽车轮胎的初审结果为征收2.5%的双反税率,同样优于预期。此外,赛轮越南免征反倾销税,柬埔寨地区暂未受到“双反”波及,“双反”调查整体来看对中国胎企影响有限,不会改变我国胎企提升全球市占率的长期趋势。
以赛轮轮胎、玲珑轮胎、森麒麟等企业为代表,已经展开了第二轮出海布局,将产能拓展到欧美、非洲、南亚等地区,目标市场定位以欧美为主。
第二轮出海更加贴近欧美消费市场,销售更为灵活,运输成本更为可控。一方面,新的建厂地区还未受到双反税率波及,另一方面,直接从当地进行原材料采购及运输,可大大降低原材料、运输成本及降低海运费反复上涨的风险。
早在20世纪中后期,米其林等轮胎巨头为降低海外市场运营成本,并贴合海外市场用胎需求,开始扩张海外产能。目前米其林、普利司通、倍力等知名品牌较早地完成了全球化布局,而部分亚洲地区具备发展实力的品牌也正在以亚洲布局为支点,不断探索产能全球化建设。
通过对米其林全球化发展历程的总结可以发现,“本土化”是提高海外工厂附加价值的最佳路径,即通过本土化生产、产品及R&D本土化、本土化营销的过程,实现品牌的本土融合。
在欧美地区,通过并购或合作成熟的公司完成业务及营销渠道拓展;而在新兴市场,通过设立服务中心将服务与产品进行捆绑,米其林的差异化战略为我国扩大出海影响力提供参考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