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墨西哥发布了对华乘用车及轻卡轮胎反倾销调查的最终裁决。
经相关部门调查,认为自中国进口的被调查产品对墨西哥产业存在损害威胁,决定自10月1日起,对中国出口、生产企业按裁定的倾销幅度征收反倾销税。以下为终裁结果:
多年来,全球多国对中国轮胎实施围剿,2024年则有增无减,多维度的”双反“大棒接连落地。加上本次的墨西哥,9月份已有3个国家针对中国轮胎发起制裁/调查。
整体税率下降,但仍超行业预期
据车辕车辙了解,今年4月5日,墨西哥经济部公告称,对原产于中国的内径为13~22英寸乘用车和轻卡轮胎作出反倾销初裁。
终裁结果与初裁相比,6家抽样企业当中,玲珑轮胎税率上升(原18.28%);正道轮胎、昊华轮胎税率下降(原32.24%);昌丰、万力、骏鸿的税率保持不变。
平均税率企业的反倾销税率,由初裁的21.77%下降至终裁的14.82%。
据参加应诉的企业反馈,墨西哥调查机关在本案反倾销程序上存在诸多问题,对应诉企业提出的关于内销价格调整的合理抗辩主张也不予接受,这也是很多抽样企业税率较高,进而平均税率虽较初裁有所降低,但是仍然高于行业预期的原因之一。
据悉,本次反倾销案,系墨西哥调查机关应申请方(普利司通、Tornel、马牌、米其林)及其代表墨西哥国家橡胶工业协会的要求调查。
墨西哥方面称,2019年7月到2022年6月,墨西哥对中国轮胎进口量增加了61%,墨西哥当地对于中国轮胎的消费从2019年的23.3%提高到了27.9%。
同时,当地生产的轮胎销售份额因为中国轮胎的出现而出现了较为明显地下滑。而下滑原因则是“千篇一律”的中国轮胎的“高性价比”。
全球围堵中国轮胎
除墨西哥外,9月底,巴西外贸商会决定将乘用车轮胎的进口税从16%提高到25%,为期12个月,卡车轮胎进口关税不变。该决定是回应巴西轮胎制造商协会(ANIP)的请求,该协会要求在两年内将汽车轮胎进口的对外关税临时提高至35%。
ANIP在8月初的请愿书中表示,受从亚洲(尤其是中国)进口低成本商品的影响,巴西轮胎行业受到“不公平价格”的威胁。该协会认为,进口轮胎以低于国际市场的价格进入巴西,甚至低于产品所用原材料的成本。
9月下旬,南非国际贸易管理委员会对中国新型充气橡胶轮胎启动反规避调查。据称,这些产品“从中国跳转到泰国、越南和柬埔寨出口,以规避现有的关税”。
申请方南非轮胎制造商协会提供了一份名单,这些中国出口商在最初的调查中确定并被指控,通过运营或所有权联系,在柬埔寨、泰国和越南开展业务。
该协会认为,这种关联性,加上临时措施和最终反倾销税的征收,直接导致了贸易模式的改变,并削弱了反倾销措施的补救效果。对此,SATMC申请对泰国、越南和柬埔寨的被调查产品,分别征收至高68%、84%和21%的关税。
同时今年以来,美国、欧盟、印度、欧亚经济委员会、英国等地,也纷纷抡起针对中国轮胎的反倾销大棒。
中国轮胎出海,开启新纪元
此前,我国轮胎企业出海建厂主要是贸易壁垒驱动,通过海外工厂规避贸易壁垒。在东南亚工厂遭到关税制裁,叠加疫情以及海运费等影响减弱后,我国轮胎企业出海的步伐加快。
在新时代,轮胎企业的出海目的地也显著差异化、分散化。从大洲上来看,除了亚洲其他地区以外,欧洲、美洲、非洲都成为了轮胎企业的目的地,这一方面给出海企业带来了新的挑战,也将更好地规避长期性的产能集中的风险。
如果说,2012-2021的10年间,是中国头部企业的产能转移,那在现在的时代,包括很多非上市的公司也出于业务发展或者长期性的内卷而被迫迈出了出海的步伐。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轮胎企业在海外的竞争,已经不是从0到1的竞争,而是从60分到90分甚至100分的竞争。
企业比的是哪个地区选址合适,从而能够更快地投产、更稳定地生产、更好地控制生产成本,更比的是哪个企业在欧美成熟市场消费者的认知中,性能更好、品牌更可靠。可以说,中国轮胎正在进行由“量”,到“质、量”的蜕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