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的诞生和发展让百年汽车行业步入一个新时代,可以说新能源汽车的广泛应用改变了现有汽车的基础框架,这次变革是跨时代的一次变革,从动力系统到智能化的操作系统。如果把燃油车比作当下汽车工业的巅峰,那么新能源汽车可能就是未来汽车的雏形。
汽车作为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交通工具,燃油车的发展重点突出在动力及空间,新能源汽车因其动力系统的原因,加上因5G网络而推进的车联网体系,其发展重点转移到智能、车居方向。因此越来越多的新科技率先应用于新能源汽车,比如创新的大屏中控系统、自动驾驶系统、车联网系统等等。这些改变不仅体现在整车软件系统方面,也体现在零部件的装配方面,某些智能化的部件已经从构想中逐渐的现实化,例如我们今天的主题——智能电子后视镜。
奥迪e-tron电子后视镜
传统汽车后视镜位于汽车头部的左右两侧,驾驶员可以通过后视镜观察汽车左后及右后方路况,扩大驾驶者的视线范围,从而起到安全驾驶目的。传统汽车后视镜是以物理方式承载的一种汽车安全辅助工具,从诞生至今,无论是在外观和结构方式,在燃油车上都鲜有变革,并且有不少先天缺陷:
1、存在视线盲区,仅靠较小的曲面玻璃很难呈现车辆两侧及后方的全部视野,日常驾驶中注意力不集中极易出现事故。
2、雨雪天气对后视镜清晰度影响较大,由于雨雪天非常容易出现车内和车外的温度差,从而使车玻璃起雾,这种情况下后视镜的使用存很大干扰,即便后视镜的加热功能也并不能改变车窗的二次阻隔影响。
3、增加风阻,主机厂在研发新车外形首要考虑的就是风阻,风阻是和油耗是直接挂钩的一项,别小看两个小小的后视镜,数据表明后视镜在实际行驶中可以增加3%-6%的风阻。
4、增加车身宽度以及外后视镜夜间反光问题,这两点严格来说不能算缺陷,已经有自动折叠功能和防眩目功能,但是属于还可以优化的问题。
正是基于以上的问题,汽车厂家开始寻求完美后视镜解决方案。在不断研发中,汽车后视镜的功能不断完善,比如加热功能可以减少雨水对后视镜的影响,盲区监测可以弥补驾驶员的视线缺失,防眩目功能可以减少夜间行车灯光干扰,自动折叠功能方便车主通过某些特殊道路。但是这些解决方式都是在传统后视镜的基础上增加的辅助功能,直到电子后视镜的出现,才算是从设计层面彻底颠覆了这一传统汽车部件。
电子后视镜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在后视镜位置安装摄像系统,然后通过车内电子屏显示车况。其实早在2015年,汽车零部件巨头博世和麦格纳就推出了自己的电子后视镜系统,但当时的乘用车厂商还不能接受如此“怪异”的产品,因此这套系统最先应用于卡车群体。卡车的视线盲区相较于乘用车更大,也更适合这套系统的应用。电子后视镜在卡车领域获得了非常好的评价和认可,由于安装了电子后视镜,卡车司机在日常驾驶中大大减少了因盲区而引发的交通事故,实践的结果表明电子后视镜相较于传统后视镜优势明显,此后很多主机厂针对电子后视镜开始进行研发投产工作。
雷克萨斯ES电子后视镜
最早决定装配电子后视镜并量产的汽车品牌是奥迪的e-tron系列,但是由于这款车的上市一直延期,实际真正上路的应用电子后视镜的汽车品牌是雷克萨斯ES,这款车于2020年正式上市,而奥迪e-tron在2018巴黎车展亮相后,直到2021年才正式上市。
这两款新能源汽车都是采用电子后视镜,并且处于量产上市的阶段。汽车电子后视镜从技术层面来讲可以很好的解决上述提到的几点问题,并且未来的智能汽车势必会集成更多此类科技化的部件,而汽车电子后视镜作为自动驾驶的辅助项目,也是汽车变革的趋势之一。目前看,大部分车主由于传统驾驶习惯,不太接受此类新兴的事物,其中包括一些奥迪e-tron的实际应用车主,网传有车主在电子后视镜上后装了传统后视镜。这套设备相较于传统后视镜,无论是在成本还是后续保养方便都是要增加不少费用,这也是电子后视镜推广所遇到的核心问题。未来如何降低成本和适应改革新的驾驶方式,不仅仅是车企需要做的事情,同样也需要全球各国对于智能化汽车的道路驾驶规则和方式细化的推进。笔者相信以新能源汽车作为弯道超车的中国汽车企业,在将来会主导汽车产业的全面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