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芯片供给短缺已经近三年,如今这一迹象还在持续,根据汽车行业数据预测公司AFS的最新数据,截至9月11日,由于芯片短缺,今年全球汽车市场累计减产量约为323.2万辆。有数据显示,8月全球芯片平均交付周期超过半年,而在芯片供应正常时期,交付周期大概在3个月左右。
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分析了汽车芯片供应短缺的主要原因,大致是受限于疫情工厂产能缺失以及手机芯片业务影响。虽然当前不少芯片厂家已经调整产能,但是由于主机厂订单量的累积,只能逐步缓解当前的芯片危机,预计还需要一年或者更久的时间。
本次汽车“缺芯”危机,让主机厂开始自省,核心零部件的供应必须掌控在自身的渠道体系内,否则断供危机可能真的会毁掉企业,特别是纯电汽车的崛起,芯片主导的功能愈发重要,因此,当下多数主机厂已经开始自研芯片。
对于“芯片”危机,国家很早就注意到这一状况,并且制定了一系列方案来应对,但到目前为止,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2015年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计划,其中半导体自制作为重点核心工作开展,当时计划是到2020年,半导体自给率达到40%,2025年要达到70%。
如今已是2022年,即便将国内的低端芯片全部算上,自给率也只有36%,与2019年30%的数据相比较,两年时间自给率只增加了6%,平均年增长仅3%,如果按照这个增速,到2025年我国芯片自给率也仅能达到48%,与70%的目标相去甚远。而新能源汽车,芯片尤为重要。德勤预估,2022年燃油车平均搭载芯片量将达到934个,而新能源车则为1459个,是十年前需求量的2-3倍。
不同于手机芯片,车规级芯片工艺在90nm-0.13um,对于光刻机的精度需求较底,受限于外部影响有限,汽车芯片制造的门槛并不高,需要投入的则是芯片设计领域。谈及自研芯片,比亚迪目前在国内属于引领企业,比亚迪半导体在IGBT、SiC芯片领域已实现国产化,并且除了满足自身芯片供应,还会外供给其他车企。
其它的造车企业,像上汽、长城、吉利这些老牌车企,早已布局汽车芯片领域,并且已有自研自产芯片投入使用。造车新势力的理想、蔚来、小鹏等车企,已经开始筹备自研芯片的队伍。自研自产芯片不仅可以解除自身配套限制的枷锁,还可以降低车辆的制造成本,并且在车型研发中可以让软硬件更好的融合,以便提升系统性能。因此,未来车企自研芯片将成为这场芯片危机的最终解决方式。